【野人周記】
揹着沉重背包步出輕井澤火車站的時候,竟然有點步履不穩的狀況。不奇怪,暴雨中完成三日兩夜槍岳登頂之旅後,緊接的是五十公里長的安達太良山區穿越賽事,然後來到輕井澤這個度假勝地,本來是打算好好休息。「本來」,就是「後來卻沒有」的意思,只因為輕井澤有自己非到不可的風景──深藏淺間山中的瀑布。
曾有朋友問到,我既愛登山,也喜歡溯溪賞瀑,到底愛哪一樣比較多?細心想過,自己爬山不執着於登頂,卻會千方百計靠近心儀的清流飛瀑,應該是愛溯溪多一點吧。近年迷上溯溪尋花的香港年輕自然文學作家葉曉文在她短篇小說集《隱山之人In situ》的自序中寫到,「曲水有情,石頭淨潔沉穩」,多少抑鬱受挫,都是靠大自然「給予安慰,安頓靈魂,引領自己慢慢走過險峻的幽谷」。她的感受,自己完全能理解。也許立於空曠無遮擋的高山頂端,有時雲霧迷茫,有時豁然開朗,卻有種無依的不安;走入幽谷飛瀑之間,雖然澗道偶有分歧,前有陡壁高崖,總有種備受庇蔭的感覺。
白絲瀑布 萬縷白絲
住在東京地區的人有一種說法,「寧可不去富士山,卻不可不去輕井澤的淺間山」。能在輕井澤蓋一間小別墅,是很多日本中產的夢想;更多沒法負擔得起這個夢想的日本人,會每年舉家到輕井澤小住幾天。輕井澤位於淺間山南麓海拔一千米的高原地區,明治時代起初由加拿大傳教士開發,一八八六年建成第一座別墅後,建造歐式避暑別墅和教堂的熱潮自此開始,讓輕井澤變成「日本小瑞士」。計劃尋訪的「白絲瀑布」(白糸の滝),是當地熱門觀光名勝,其實可乘往草津溫泉的公共巴士直達,但自己有個堅持:可以徒步的,便徒步。
這個堅持,始自留學愛爾蘭的年代,讀完英國旅行文學作家Patrick Leigh Fermor歐洲三部曲之一的《Between the Woods and the Water》。作家十八歲時(一九三三年)因為一個突然產生的念頭: 「我要徒步旅行!」便出發橫越歐洲,翻越喀爾巴阡山脈,渡過多瑙河峽谷,像個流浪漢般從荷蘭走到君士坦丁堡。自己十九歲時,也趁暑期到歐洲流浪,經仍未分裂的南斯拉夫到達希臘。身上只有一張學生火車證,盤川極有限的情況下,以徒步方式旅行,是無可奈何的選擇,後來對徒步的堅持,是因為想用最慢的速度深入體驗,能深入遠離公路的美景,也有部份是對這個練歷的紀念。
輕井澤古時屬信濃國領地,故仍習慣稱之為信州,白絲瀑布所在的「信濃路自然步道」,長約十公里,從山腳的舊「三笠飯店」開始,經野鳥之森、小𨺲林道、龍返瀑布(竜返しの滝)、白絲瀑布至山坳的峰之茶屋。因為確實是有點累,決定取巧,乘巴士直達終點峰之茶屋,再逆走步道下山。峰之茶屋下車後,步道入口在站牌對面,經過「熊出沒注意」告示牌後,沿平坦闊落的林蔭道走三公里,便到達白絲瀑布。
常言道,「惟岷山之導江,初發源乎濫觴。」世間眾河川,源頭水量都僅浮起一個酒杯而已,惟淺間山中湯川,一開始便氣勢不凡。湯川源頭,是自三米高、七十米寬的岩壁頂端湧出的地下水,如萬縷白絲,故名白絲瀑布。降雨滲入淺間山,儲藏於地下,至此滲出,時間長達六年。湯,日文即熱水,受火山地熱影響,即使在冬季,溪水水溫也能維持11.8℃,且終年不斷。
龍返瀑布 水聲轟隆
白絲瀑布遊客太多,教人不勝煩擾,於是急步離開,橫越馬路到對面繼續走信濃路步道。入口處山路窄小,被枝葉遮蔽,一般人會懷疑是否走錯路,我卻是越「野」越興奮,先來一小段爬坡,自此一直在湯川兩岸遊走。七月盛夏,滿眼翠綠,沿途林蔭蓋天,滿地鋪蓋蕨類植物,路面也逐漸變寬。走到七公里處,忽聞水聲轟隆,「竜返しの滝」如銀龍出峽,再往下走,很快便抵達小瀨溫泉附近的輕井澤野營場。
標高二千五百六十八米的淺間山,是日本最大和最活躍的活火山之一,曾多次噴發,一七八三年最大一次,噴發物總量達四億至五億立方米,一千五百人喪生。如斯美景,卻是暗藏殺機,但既然居於此地,總得生活下去,日本人對危機的處之泰然,讓人佩服。
撰文:Daniel-C
好山愛水的城市野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