領展的大學生獎學金,限額190名,每名二萬元,相對於大學學費四萬餘元,算是不錯的數目。這個獎學金申請人限於家庭三代中的第一位大學生,很有意思。不要以為香港GDP高於很多亞洲城市,教育水平便很高,香港人均教育水平,應是中五左右,因為上一代的大學生人數少,例如左丁山於1967年考中大,知道能入港大、中大的大學生人數只是適齡學生的2%或更低,能入大學便是脫貧的保證,這是左丁山一代大學生的親身經驗。五十年後,中學生進入大學的比例已提升至近20%,是一件好事,但這批大學生的父母在三四十年前進不了大學的,比比皆是,故此領展獎學金的條件有其社會意識。左丁山對中文大學的情況比較熟悉,中大學生歷來以窮學生為主,絕大部份來自公屋,或者是這個原因,中大新生每多是家庭的第一代大學生。中大聯合書院也有「第一代大學生獎學金」之設,據說供不應求。各界善長如欲向大學捐款,請考慮類似項目。
領展獎學金面試之日,左丁山好奇,問工作人員:「三百幾名學生面試,那一間大學的人數最多?」工作人員答:「很奇怪,每年都是最多中大學生申請。」左丁山笑說:「那正合乎中大學生的家庭狀況。」
所見的大學生18位,人人能言善道,有急才、反應不慢,似是DSE教育的通識科功勞,怪不得港大榮休教授謝錫全對有建議廢除通識科的會話,極力反對,他認為香港中學生一般來說,演講、演述的能力較弱,DSE考會話,正好改正這弱點,如廢除了,香港中學生的說話能力必然下降,對他(她)們未來前途沒有好處。
因6月至今發生的事情,中學生勇於參加示威,幾乎全港中學生都參加人鏈抗議,於是震驚建制派,以梁振英為首,不停地向通識教育發動猛烈攻擊,把中學生上街的責任全推在「黃師」身上,要求廢除通識教育。通識教育創始人之一,香港大學教育學院榮休教授程介明對此不無感慨,於9月22日的明報訪問中,便強調香港學者的研究一再指出,通識教育沒有令學生激進、搞破壞,只是增進了中學生的思考能力。程教授曾在信報為文一再為通識教育科辯護,可惜建制派總是不聽,大概建制派一旦政治掛帥,便自然地統一口徑,於是人云亦云,跟隨梁振英批評責怪教育局長楊潤雄了,怎理得林鄭月娥不喜歡任何人批評她的官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