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財經專題】反送中運動越演越烈,白色恐怖蔓延全港,不斷有各界別專業人士,因表達自己的民主政見而被公司解僱。金融界搵錢至上,少談政治,更少參與街頭抗爭;但亦有金融人願意挺身而出,向本報表達他們的政治理念。他們當中一位是在港從事金融的內地人,一位是主要做內地生意的資產管理公司高層,在目前環境下仍勇於發聲,更加難能可貴。香港,加油!
記者:林瑞秋 周子揚
中環金融人David(化名),在一間外資資產管理公司任營運總監,持CFA(特許金融分析師)牌。投身金融界之前,他曾在紀律部隊工作逾兩年。6月以來,他幾乎每個周末都在街頭,與年輕人一起抗爭。作為一名熱血中年,David深知自己面臨的風險:他的公司以大陸客為主,更需要頻繁往大陸公幹。他向本報坦言,「一旦俾警察捉到或者抄牌,隨時冇得撈」;自稱為攬炒派基督徒的他,自言是為信念而戰,「見到不公義嘅事要做嘢。如果今次唔行出來,以後就再冇機會,連攬炒的機會也不再有」。
David的抗戰始於6月12日,警方開始強力鎮壓金鐘示威者,亦揭開之後過百日街頭腥風血雨的序幕。他在電視見到畫面,馬上由公司衝到樓下,希望可以幫手;但自度家累非輕,於是轉做支援後勤。當日他在灣仔附近自資大量買水、急救藥物向前線運送,出盡自己的一分力。
「以前警察講理 如今打人」
三個多月來,David參與逆權運動中幾乎所有重要場合,包括7.1立法會攻防戰、7.14新城市廣場血戰、7.21衝擊中聯辦、8.13圍堵機場、8.31旺角衝突等。他不會衝在最前線,也不會參與縱火、掟磚等高危動作,他將自己定位為「保護者」, 9.1港版鄧寇克也有參與,「如果警察真係開槍,我願意為身邊的手足擋子彈」。他指環顧身邊都是十多二十歲的年輕人,自己年紀已經是最大,經驗更豐富,很多時會教他們「睇路」,保護自己。至於他更是萬分小心,會盡量避免與警察正面衝突。
David自言不是勇武派,但一直和勇武派在一起,三個多月來一起奮戰街頭。外界對他們總有好奇:是如何策劃?有否收錢?David直言,「冇大台,但有組織」。他參與活動,均是按照Telegram(TG)發佈的資訊行事,TG上也有「哨兵帖」,前線手足提示警方部署和動向,讓抗爭者防範。每次上街,David都是獨行俠,甚至連回家路線也要小心翼翼,避免有人跟蹤。抗爭者沒有名字,他也不會主動結交戰友。唯一一次是在中環遇到一位外國自由作家,彼此分享對抗爭運動的看法,David更即場送了一個面罩給這位「戰友」。
參與抗爭以來,David尚未見到有中央式統籌,均是網民自發式的發起活動;至於有否收錢,他笑言自從運動以來不單沒收過錢,反而自己一直要貼錢買水、買物資。大學畢業後,David曾任職紀律部隊逾兩年,接受過完整槍械訓練。多月來的抗爭經驗,令他懷疑現在的警察是否真的香港警察,「以前的警察會講道理,如今只會打人」。他指年輕人現時對警察和政府的失望和不信任,已經到了無可挽回的地步。
事態發展至今,抗爭者行動越來越激烈,動輒出現街頭縱火、破壞港鐵、圍堵機場等影響經濟的場面。作為高薪一族的中環金融人,David會否考慮割席?他說,「核爆都唔割!況且這些是適當暴力,針對政府同港鐵,為迫使其妥協,唔係針對市民」。他引述內地熱賣電影《讓子彈飛》,「只有讓子彈再飛一會,才能改變整個腐敗的體制」。
金融界內,David極為低調,之前只曾參與過CFA反《逃犯條例》修訂聯署,但沒有公開組織金融界活動。他指已有行家公開身份組織活動或表明泛黃立場,結果遭到解僱。
內地有錢人 從不覺港安全
David公司在全球主要金融中心,包括新加坡、倫敦等都有辦事處,其生意拍檔也會幫內地有錢人透過香港向境外轉移資產。因業務需要,David每個月都需要多次回內地見客;他表示6月以後,回內地會特別小心,留意電話中不會有任何關於反送中運動的資訊和相片。
David表示反送中運動爆發後,他的內地客戶亦多數有表示顧忌,但主要是出於人身安全考慮,包括如果來港是否會遭遇暴力行為之類。但內地客轉移資產的規模,在反送中運動前後沒有明顯改變,他們一直只視香港是一個中轉站,「對內地真正有錢人來講,香港從來不是安全的地方。送中條例是否存在,都冇分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