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扭曲生育】
「打出來,墮出來,流出來,就是不能生下來!」這一觸目驚心的標語,見證了上世紀1970年代推行一胎化政策的殘酷血腥。40年過後生育率低下,老齡化、勞動力不足的隱憂浮現,為習近平的中國夢添上障礙。曾撰寫《大國空巢》批判計生政策的人口學者易富賢向《蘋果》指出,計生部門過去為部門利益「修正」的人口數據,扭曲計生政策的災難性後果,現時要消除負面影響已經太晚。若以人口年齡中位數比較,中美角力的未來是一個「老年中國」追趕「中年美國」,「中國經濟活力遠遠落後美國!」
記者:沈燕媚
「1991年,中國的生育率已達到1.8。至少在那個時候,就應該停止計劃生育了。」現居美國的易富賢說道。但內地至今仍未全面開放計生政策,他估計最快要等到下月的中共四中全會。
中共建政以來,人口由約5.4億急增至目前的近14億,佔世界約五分之一,是全球人口最多的國家。毛澤東時期的「人多好辦事」導致中國人口爆炸。至70年代,復出政壇的鄧小平為重振民心,強推「計劃生育」控制人口,全面「一胎化」於是在1979年浩蕩登場,伴隨着強制墮胎、罰款、暴力毆打等一連串的血腥暴力。持續30多年後,政府在意識到人口負增長危機後開始鬆綁,但效果甚微。
專家篤數掩飾真相
根據官方數字,2018年出生嬰兒的總數降至1,520萬,較2017年下跌約12%。2010年至2014年的生育率平均值只有1.2,一般認為若要維持人口不衰退,每名婦女需生育2.1個子女,可見中國生育率早低於更替水平。
既是如此,為何中國開放的步伐如此緩慢?原因是計生專家用錯誤的數據預測人口增長。當局曾估計2014年實行單獨二胎政策後,生育率會反彈至1.8,專家憂慮人口會急劇增加;但2015年的抽樣數據顯示生育率只得1.05,2016年推算也只得1.2,可見預期中的大幅反彈沒有出現。易富賢主張,這種巨大落差是基於國內計生專家,以錯誤、帶有「水份」的數據去推算生育人口。
這種錯誤,源於過去國家統計局以「超生漏報」為由棄用人口普查的數據,參考小學入學、醫療等數據來「修正」出生人數與生育率。例如2000年人口普查出生嬰兒有1,379萬人,但計生部門經「修正」後公佈有1,771萬。同樣地,人口普查在2010年指出生育率為1.18,但計生委則公佈有1.8,外界對後者的數據存有更大的質疑。而在2018年,他推算生育率實際只有1.05,「意味着一代人比上一代減半,水平和香港差不多」。
易富賢批評,計生部門過去誇大超生漏報率,用了錯誤的數據扭曲計生的災難性後果,延誤了人口政策調整。倘若採納真實的數據,「整個計生委部門恐怕都要解散!他們為了部門利益,以部門的利益掩蓋了人口的真相。」
每人生三個也難補救
內地近年亦意識到人口危機問題,各地不斷醞釀新的「鼓勵」生育政策。例如有論者提出建立「生育基金」、對丁克家庭徵收社會撫養稅等,但在易富賢看來,要消除人口萎縮帶來的負面影響已經不可能,甚至每名婦女生育三孩都難以「救回」。「太晚了!即使提高,過去計生政策已經對人口結構造成了不可逆的傷害,今後百多年都不可能恢復」。
若說過去政府「初心」是為發展經濟,領導人恐怕忽視了老齡化對未來經濟的影響。易指出,40年的計生帶來的勞動力縮減與人口老化,已嚴重扭曲了中國人口結構,將導致中國經濟放緩,「中國的經濟不會超越美國」。
他解釋,1980年中國的年齡中位數是22歲,美國是30歲,「也就是一個青年的中國,在追趕一個中年的美國,因此中美差距不斷縮小」;但到了2050年,中國的年齡中位數是56歲,美國卻是44歲,一個老年中國怎麼可能追趕中年美國?「今後中國的經濟活力將遠遠不如美國,不可能超過美國」,易說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