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訊】百威亞太(1876)昨順利就上市價定價每股27元,剛好是招股價下限,惟百威亞太「要錢唔要貨」,選擇行使增發權,令總發行股數規模由原本12.6235億股增至14.51704億股,集資額升至391.9億元的同時,亦將母公司百威英博的持股量攤薄,由88.86%降至87.22%。
下限價上市 反映氣氛欠佳
百威亞太年中已嘗試IPO,但其時有指國際配售反應不佳,有基金表態要抽飛,結果在定價工作方面失敗。今次捲土重來,百威亞太作出多個調整,包括承諾上市後派息比率不低於25%,又引入新加坡政府投資公司GIC作基礎投資者,由它認購10億美元股份。
更重要是百威亞太不納入增長較慢的澳洲業務,並相應地狠削集資額,以391.9億元計,相對首推IPO集資額上限僅約一半,此舉亦令公司在亞太區西部業務比例由五成增至七成,更具增長潛力。
京華山一研究部主管彭偉新指,新股以下限價上市,反映市場氣氛欠佳,通過增發新股達成集資目標是較佳做法;相反若堅持以較高定價來達成,或令保薦人拒絕承包工作,以致上市失敗。而9月過去後再上市,發行人又要再更新核數報告,顧及再次上市成本,大股東股權遭攤薄成次要問題。
截至目前為止,百威亞太仍是本港今年集資額最大新股,集資用額則主要用作償還自身及母公司債務,下周一掛牌。據《彭博》資料,以集資額計,百威亞太將成今年全球集資規模第二大新股,僅次Uber 5月份集資81億美元(約631.8億港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