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得Me Too最激烈的那幾個月,我和一位熟悉的男性師長發簡訊,他的回覆不是短短幾個字的「是」與「好」,就是很長很客套的語音信息。過段時間我見到他,講笑問,如此小心,是不是害怕有天會被我或其他女性說他言語間性騷擾。他嚴肅起來:「可不是嘛?言談舉止的確都要注意,尤其是電子媒體上留下痕跡的東西,更要三思而發。」
這是上海人「拎得清」的態度,其實他根本正人君子,生活工作中尊重禮貌與界線感樣樣都有,只是為人處事份外小心。不過他說的也沒錯,數碼時代,說出去的話,並不似俗語所說,如潑出去的水,再不會人間蒸發,永遠可以成為呈堂證供。
早幾天前同事間流傳一份PDF,是老闆和一位忽然被炒的僱員之間的郵件往來。文人論戰,字面上皆是恭敬謙卑,刀光劍影藏在文下。不過三四頁長,卻足夠還原整個戰場,說實話兩方讀起來姿勢都不好看,可能最大的影響(除了百無聊賴中看個熱鬧),就是令讀者心有戚戚。雖然郵件是私人通訊,但所要做的不過是複製黏貼加另存為,立馬變做公領域可流傳的「料」。
這也許是我們這時代越來越正常化的現象,不但洩露隱私的科技越來越發達,接受隱私洩露的心態也隨之越來越普遍。任何話一旦借助媒介傳播,說話者就需意識到聽話者可能會是你知道或不知道的很多人,今天的言論也許會變成地雷,在不知多久之後炸得你頭破血流。無論是言論自由的衛道士還是強調說話負責的警誡者,亦都可以就「是否應該把私訊變公訊」的議題大戰五百回合。可不管誰辯論成功,應該不會更改這個大眾行為習慣本身——實在太簡單,一個截圖,一個轉發而已。
計算機的存儲功能慢慢註銷了人腦的遺忘功能。雖然我們常常害怕遺忘、害怕失憶,但一切都記得,都可以追根溯源,並非人的本性。那麼,作為個體,我們能做的,可能是學習我這位上海朋友,回歸君子謹言慎行的原始風格。在眾聲喧嘩的網絡時代,重新適應沈默,適應說話提筆前已經做好為這些字與詞負責的準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