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政70年(五之一) 權鬥不息】
中共建政70周年大慶,天安門將舉行盛大的閱兵儀式。惟掀開官方文宣描繪的輝煌成就背後,過去70年就是一部權力鬥爭史,紅牆內刀光劍影,血迹斑斑。習近平在2012年中共十八大登位後,發動規模空前的反腐敗運動,六名國家級領導人、數百名省部級高官和軍中將領下馬。習迅速鞏固權力,更通過修憲取消國家主席任期限制,為永續帝制鋪路。有學者指大清洗後,中共黨內已失去可挑戰「習核心」力量。
中共建政後經歷五代領導人,每一次權力交接都掀起腥風血雨。毛澤東執政的27年內,包括高崗、劉少奇、林彪等「皇儲」都沒有好下場,不是在殘酷鬥爭喪命,就是被迫外逃折戟沉沙,淪為野鬼孤魂。到了鄧小平時代,鄧以普通黨員身份呼風喚雨,儼然「太上皇」,接連廢除胡耀邦及趙紫陽兩位接班人,六四後一方面扶植江澤民,一方面效康熙大帝,隔代指定胡錦濤接班。
毛鄧時代以政治與路線分歧展開殘酷鬥爭,到了江澤民時代,權鬥主要以反腐形式進行,被稱為「楊家軍」的楊尚昆兄弟及北京市委書記陳希同均被清洗。江雖最終不得不將權力交給胡錦濤,但仍保留軍委主席兩年,大搞「槍指揮黨」。胡十年任期,始終作不了主,基本上是「兒皇帝」。不過,即使胡是弱主,權鬥依然不止。位居政治局委員的上海書記陳良宇、野心勃勃的「西南王」薄熙來先後被拿下。胡為習近平清除了一枚政壇炸彈,無怪乎習接班時高度讚揚胡「高風亮節」。
只有經濟改革 沒有政治改革
習近平上台後,權爭之激烈,反腐規模之大,為中共建政以來之最。在倒台的200多名部級高官中,25名在任的中央委員,其中包括被視為第六代接班人的時任重慶市委書記孫政才、全國政協副主席令計劃,以及前中央軍委副主席徐才厚和郭伯雄等人。短短時間內,上海幫、團派等黨內山頭均被鏟除,為樹立習核心掃清障礙。
已下馬的前中證監主席劉士余曾在2017年十九大上,用有文革色彩的用語「陰謀篡黨奪權」形容薄熙來、令計劃、孫政才等六名「大老虎」。此番言論證明了官方統一口徑的「反貪腐」,其實牽涉最高權力之爭。「反腐永遠在路上」,則是「權鬥永遠在路上」的另一個說法。
40年改革開放,只有市場經濟改革,沒有政治改革。中共將民主普選視為「邪路」,這就決定了權力鬥爭成為永不止息的連續劇。習近平更是大開歷史倒車,恢復了毛時代的個人崇拜,中共「集體領導制」變回「核心制」,而廢除憲法中的「主席任期」制,等於自我「加冕」為皇帝。
10.1慶典前夕,面臨中美冷戰、香港亂局不斷,習近平發表「鬥爭論」講話,強調中共是「在鬥爭中誕生、在鬥爭中發展、在鬥爭中壯大」。2,200多字的全文中共出現58次「鬥爭」一詞,頻度之高為數十年罕見。這既是對中共建政70年的總結,也是對未來的預言。
有指習近平強調鬥爭是權力受威脅,但時事評論員劉銳紹對《蘋果》指出,經多年肅清,黨內已沒有挑戰習的力量,習此舉旨在營造一個緊張形勢,「周圍樹敵、樹多個靶出來,亂槍掃射,才能凝聚大家歸心於他」。劉還指出,習的前期打貪,實質是打擊異見,已令不少人歸向習核心。「加上軍權進一步集中,使得後來可以凝聚起來、挑戰習核心的力量已經沒有了」。曾盛傳是隔代指定接班人的國務院副總理胡春華,以及十九大新星重慶市委書記陳敏爾,近年亦轉趨低調。習在2022年中共二十大上已幾乎沒有交棒的可能性,是否指定接班人更是備受關注。
權力轉移必流血 距文明還遠
內地獨立學者吳強認為,鄧小平時代開始搞黨內民主、制度化後,官方已較少提及黨內的鬥爭,如今「再提鬥爭論,是回歸到毛時代的信號」。現居美國的政治學者陳奎德則指,一個國家權力轉移是否帶有暴力和流血色彩,是判斷其政權是專制還是民主的基本標誌,「中共建政70年,幾乎每次權力更迭都伴隨流血,說明中國距離文明社會還有距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