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北極政策近年有變,從科學外交轉變為能源外交及船運外交,染指北極圈油氣及稀土資源,但偏偏在建碼頭、鋪鐵路、修機場上未能再下一城,習近平提出的一帶一路式基建大計受挫,即使和俄羅斯的基建合作亦未見突破。
美阻華染指格陵蘭
俄羅斯2014年入侵克里米亞,歐美實施經濟制裁,俄羅斯北極圈亞馬爾半島北極液化氣1號項目受衝擊,在融資、技術受到重大挑戰,中國絲路基金等後來加入,紓緩資金等壓力。項目前年正式投產,俄方能源、中方市場合體。不過,中方看來有相當興趣、被指有機會和一帶一路計劃銜接的俄羅斯西北部白海──科米──烏拉爾大鐵路卻一直只聞樓梯聲。中國央企保利集團旗下的保利國際控股據報有意斥資55億美元(429億港元)參與俄羅斯白科烏鐵路。不過,美國智庫詹姆斯頓基金會文章引述消息指,中方要求事事全面參與,令俄方對全面倒向中資抱有疑慮,投資計劃遲遲未落實。
另外,內地另一央企、中國交通建設集團原本入圍競投格陵蘭的努克及旅遊樞紐伊盧利薩特的機場擴建計劃,據報或因丹麥的外交考慮而出現阻滯,外界估計美國是關鍵,中交建今年6月宣佈退出競投,中國染指格陵蘭基建大計受挫。
習近平2013年提出一帶一路戰略計劃,以中國為起點,歐美為終點,全線涉65個國家,預計總投資逾1萬億美元(約7.8萬億港元),建立以碼頭、鐵路、機場等運輸網絡。2017年中俄提出合作發展北極航道後,中國去年發表首份北極政策白皮書,建議和包括美國、俄羅斯等北極國家共建「冰上絲綢之路」,「一帶一路」正式北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