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十年代北角是小上海,裏面住着我這樣一個小毛頭。387號英皇道一幢四層高唐樓,一梯兩伙,八個單位,幾乎全是上海人。咱家六口,連兩位女傭,住在三樓;隔鄰蕭姓人家,樓下施宅,三家人常往來,上海話講得嘰哩呱啦響,每逢過節,三家齊集,喝茶、吃飯,打牙祭、搓麻雀,喧天鬧地,不亦樂乎。上海人愛串門子、閒話家常,你來我往,鬧個不停,熱鬧得教人煩厭。可現在想煩也不能了,鄰里見面不相認,笑問客人儂是誰?人情冷,跟物質慾有關。以前物輕情義重,今日物重情意輕,套不到交情。既稱小上海,當然不乏名人,早一輩有徐季良、王國樑、王志聖、蕭三平、沈吉誠、包玉剛、董浩雲……包、董皆船王,聲名遠播人人知,邵逸夫是影城大亨,洋人敬三分。可徐季良是誰?怕知者不多,便是如今蘇浙同鄉會的奠基人,當年上海人的大佬。彼非巨賈,力量老大,跟台灣關係好得交關,那時做生意沒台灣不行,要跟台灣打交道,非靠徐老之力。邵逸夫、董浩雲、包玉剛,財厚名高,見到徐老,都得哈腰叫聲老大哥。徐老笑臉相迎,不一定賣三人賬。他身邊有個老朋友,乃八拜交,名曰蕭三平,人稱三平伯,老上海均知其名,淡薄名利,兩袖清風,徜徉江湖,滬人尊重。父親告我三平伯義薄雲天,活人無數。香港淪陷時,三平伯諳日語,跟日憲兵隊長甚為相得,因而救了不少同胞。一有人為日兵抓去,家人便跑去求助。三平伯總是裂開笑口道:「儂勿要嚇,有三平伯嘛!我到憲兵部去講講斤頭!」滿腹經綸,辯才無礙,不待一兩個鐘頭,人便放了出來。感恩不迭,送上厚禮,卻之,曰:「打仗辰光,花額種銅鈿做晒?擺回去俾小路路吃!」堅拒不收,萬般懇求底下,只收一條香煙意思意思,餘盡璧還。父親說要沒蕭三平,不少人會活遭殃。父親三七年太平洋戰爭時期身陷香港,發揮愛國心,跟老朋友翁靈文參加救國話劇團,排戲抗日。不意其後為密偵所告,被邀往憲兵部問話,急煞大媽,淚墮如珠,涕零如雨,奔往求助。三平伯閒話一句,襪子沒穿上,三腳併兩腳,跑到中環憲兵部「相談」後,父親無事釋放,大媽如見久旱雲霓,悲喜交集。地下皆冤肉,人間半劫灰,別後再相逢,焉能不抱頭。父親感恩,每逢過節必挽佳釀詣蕭門。我見日文管用,求三平伯教我。平頂頭的三平伯,手拄士的克,撫我頭說:「等儂長大,三平伯保送儂去東洋!」可惜未待我長成,三平伯已作西歸。
王國樑有人認識,純乎四五六這塊牌匾。這是英皇道上海名店,名頭不下啟超道老正興。店面兩間,寬敞堂亮,雅座整潔,菜式色香味俱全,清炒蝦仁呱呱叫,小河蝦天天杭州運來,青豆炒之,碧綠晶瑩,入口鮮甜。韭王炒鱔魚,無骨無腥,清香撲鼻,足振食慾。母親最喜這裏的豆瓣酥,老正興大有不如。王老闆四海,江北大亨馬老爺落難,每天管兩頓飯,還有餽贈,馬老爺不敢受,王國樑怒道:「大家上海人,我勿照應你,還算是人弗?」馬老爺眼淚滂沱,無言以對。上海後一輩名人尚有金庸、倪匡,都是一等一的大作家,前者武俠小說縱橫天下,百年罕見,人死名猶留;後者精於科幻著作,濤洶浪急,構想雄奇,三地兩岸,後繼乏人。上海文人今已式微,即便四大海派作家蕭思樓、方龍驤、馮鳳三和何行,今亦不易得,大漢天聲,已成絕響。文人以外,還有大科學家、一代名儒高錕,發明光纖,造就了網絡世界,年老失智,不能自顧,飽受煎熬,天道何其無寧?至於影壇大亨邵逸夫,為銀色男女織夢,娛樂千萬觀眾,蕞爾小島變身東方荷里活。嗚呼!盛極必衰,八十年代後,北角上海人漸少,代之而起者為福建幫眾,團結齊心,財雄勢大,盤踞北角,生人難近。偶過北角,汗毛凜凜,快步走過,心跳始歇。此為昔日所無,何以如此?不得而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