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業二台叱咤903在九十年代對年輕人的影響力到底有多大?那大概就像今天的……嗯,是強得沒有一個例子可以比喻得到。
大部份人的品味與個性的形成,大概是決定於十至二十歲左右。那個時期我們在成長中最需要吸收資訊與知識的時候,同時間由童年進化至成年之間,不停地尋求着一份身份的認同。你有否發現過,到現在為止你最喜歡,甚至影響你最深的歌曲、電影,大部份都是來自你的學生時代?它之所以在你心中成為經典,除了它有着本身的好,還因為那時候你正值了解自己的最重要時候,同樣的好,遇上了那個時候的你,就變成了十倍的好。
而商業二台,根本就是那個年代九成中學生流行文化上的「大台」。
我的中學階段正值那個娛樂事業最旺盛的年代,那時的粵語流行曲是香港最重要的文化資產之一,一首歌能在香港爆紅,真的是代表八歲到八十歲都會唱的那種紅,而且明明唱的是粵語,都能夠同時流行到台灣、內地以至東南亞。那個時候的我,天天聽着收音機,而永遠都是專一地只聽商業二台,因為整個台的氣氛都相當年輕有型,而且我覺得在眾多的流行曲中,他們所選播的,力谷的,一定是最有型的。當港台催谷葉蒨文時,商台會播林憶蓮、王菲;當TVB年年都玩劉德華鬥黎明之時,商台年年頒給張學友;而當全香港都頒獎給學友的《離開以後》時,商台全年大獎又會頒了給黃耀明的《春光乍洩》。在最主流的位置打擦邊球,是他們最有型及聰明的做法。
隨了選曲取向,他們的DJ們以至整個台的行徑都一樣意想不到,例如DJ區新明報叱咤榜,遇上一隻他不認同的歌上了冠軍,他會公開說一句:「你哋覺得有天理就有天理囉!」郭靜有把超級靚聲,但她會夠膽整個小時節目只講幾句話,之後就不停地播電影配樂(真的是純音樂那種電影配樂)!另外還有為了推原創歌(那個年代的香港,每年最紅的歌曲有三分二都是日本、台灣、英美的改編歌),夠膽將整個電台變成只播原創歌的頻道。而後來他們又搞了「903 id Club」,出了他們品牌的「id信用卡」。嘩!年輕人身份的信用卡,多有型!於是我一夠資格的時候就申請了。(終於若干年後,我在工作上認識了那個年代的負責這個企劃的Wasabi與黃仲凱,我就對他們說:「原來就係你哋搞到我周身卡數……」)
然而時代巨輪不停的轉,隨着媒體文化不停轉變,網絡、手機、iPod、YouTube、Spotify、KK Box,不停改變着聽歌聽節目的方式,踏入千禧年後,電台的影響力已不可同日而語,連商台自己,也都超越不了昨日的自己了。
這,就是時代吧。感謝那個年代的叱咤,教曉了我們這一代怎樣去尋找打擦邊球的快樂。
撰文:陳詠燊
奮鬥房
《逆流大叔》編劇、導演,寫了18年劇本,自覺最代表到個人思維其實係《追擊8月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