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夏天正是世界流行天王米高積遜(Michael Jackson)逝世十周年。
早陣子,英國導演Dan Reed的紀錄片《離開夢幻島》(Leaving Neverland)再次引爆了天王暗黑謎題的爭議。片中安排了兩名男子受訪,聲稱自己在幼年時代如何成為「受害人」的經歷。紀錄片更獲得艾美獎「最佳寫實片」。辛丹斯電影節舉行首映那天,人多勢眾的歌迷在門外舉牌抗議抹黑了心中的神,堅持捍衞幾代人膜拜的大明星榮耀。
因為他是地球無人不知的米高,影片全球啟播後,從英國足球博物館的雕塑到著名的《阿森一族》最終也把「他」統統拿下,甚至一些歐美電台聲明往後只有具新聞性的必要廣播,也不會再播天王的歌。
這令我至今依然存疑也不安,紀錄片中大多是關乎感受,而感受不是證據。對人生各大小事物的觀感看法誤判成為說明事件真相是何其危險。我看到了貪婪,醜陋不堪。
對超級天王最大諷刺是一生致力於一切關於兒童的事情,米高在罕有的訪談中,他願望世界的孩子都能得到快樂。「夢幻島」是他跟「快樂」接軌的唯一通道。「夢幻島」建成的那年,還是轟動世界的大新聞,他帶領孩子們在天神村奔跑,歷歷在目。米高的「完人」形象到底是否被神化?有人乾脆說過我就是恨他,恨一個世上不可能存在的人。
累人的貧苦折磨打從米高五歲開始,尤其五、六十年代黑人受盡歧視的美國社會裏,跟着父母兄弟浪迹天涯,稚氣的他在電視台表演一幕成為了世紀經典。人們津津樂道的「傳奇」,米高用了一輩子的傷悲來交易。
混沌的快樂和哀嚎讓他永不超生。
後世對米高鞭屍或歌頌,死者已矣。可米高在音樂和影像的革命,燃燒整個地球,後無來者。有位美國音樂評論記者的回憶中,提到未成天王的米高,孤單地拿着錄製好的新歌,在表演場地的後台門外,一直等候記者,目的只為能夠聽取他點點想法。記者後來也證實那一張被他拒於門外的唱片,正是米高讓流行音樂翻天覆地的絕世之作。
米高的天神村至今未被賣出。離開夢幻島會不會才是米高的心願?請你離開,讓我安息。
撰文:陳海琪
藍調時光
廣播人。寫作人。電視節目主持人。一直相信:只有逆風而行,才知道飛翔的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