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娛樂專題】睇《星際任務》前你需要知道的10點

【娛樂專題】睇《星際任務》前你需要知道的10點

去太空,會係點?我未去過,但估計,心理就像入黑媽媽的戲院睇場戲:充滿未知的你往往帶着期望,期望能在過程中看到或發現甚麼。

當然,睇戲點都會保障一點,畢竟你可以睇定相關資料才入場,但觀乎《星際任務》(Ad Astra)牌面,不排除會令你產生錯誤期望(以致失望而回)。

以下10點,嘗試為你建立一個正確的心理預設。放心,不含劇透。

撰文:月巴氏
香港上映日期:9月26日

《星際任務》講述畢彼特飛往海王星尋父,以及停止一場宇宙浩劫。

1.

先解題。英文片名「Ad Astra」,是拉丁文,通常前面會連結「Per Aspera」來使用,意思是:「經歷艱辛險阻,終於到達星際」(Through hardships to the stars)。

2.

片名分別指涉電影中兩趟旅程:畢彼特(Brad Pitt)老竇湯美李鍾斯(Tommy Lee Jones)當日拋妻棄子,只為飛到太陽系邊緣的海王星尋覓外星生命,結果同地球失去聯絡;16年後,畢彼特孤身飛往海王星,尋父兼夾解決一場宇宙浩劫。

湯美李鍾斯在片中飾演畢彼特的父親。

3.

一個尋覓外星生命,一個尋父,但兩段旅程背後都涉及一個秘密:究竟湯美李鍾斯的角色Clifford,16年前在海王星做了甚麼?以致他要同地球斷絕聯絡?這是畢彼特所飾演的Roy最想知道的。

4.

如果你一心想睇場爆破或星球大戰,肯定very失望,《星際任務》絕對不是一齣動作連場的popcorn movie,反而是一齣偏向靜態的太空科幻片。

5.

然而,靜態絕不等於悶,相反因為有一個謎要解(而且謎中有謎),OK懸疑,而難得是到了解謎一刻也沒有令人唓一聲。導演亦好體貼,專登安排了幾場頗緊張刺激的動作戲。

6.

導演是占士格雷(James Gray)。這是他與畢彼特首度合作。其實過去曾有兩次合作可能:第一次是改編Mark Greaney著名殺手小說《The Gray Man》,但畢彼特中途退出:第二次是《失落之城》(The Lost City of Z),但畢彼特因撞期最後只擔任監製一職。

7.

占士格雷有份撰寫《星際任務》劇本,他有意凸顯太空人在無垠宇宙中的無邊孤獨,換言之,畢彼特很多場都是同自己做戲——Roy在孤獨旅程中面對自己的恐懼、懦弱,以及潛藏的黑暗面。

今年被指是畢彼特年,擔綱的兩套電影都在不同影展競賽。

8.

所以占士格雷說故事有受哥普拉(Francis Ford Coppola)執導的《現代啟示錄》(Apocalypse Now)和康拉德小說《黑暗的心》(Heart of Darkness)影響(《現代啟示錄》正是改編自《黑暗的心》),他要揭示Clifford與Roy兩父子各自的內心黑暗面,而事實是Roy在性格上深受老竇影響,尤其在面對婚姻的態度。

9.

如果要我用其他電影作類比,《星際任務》有點似是《星際啟示錄》(Interstellar)和《引力邊緣》(Gravity)的混合體,再撈少少《外星生命》(Life)的驚慄感。

10.

講到尾,如果你一心只求欣賞畢彼特(個型樣),即管放膽入場吧,未必滯,但肯定飽。

Plan B出品

畢彼特不只演員,還是電影公司Plan B Entertainment老闆,今年出品有《何處是吾家》(The Last Black Man in San Francisco)、描述亨利五世的歷史片《The King》以及罪案片《Kajillionaire》。《何處是吾家》導演祖塔波特(Joe Talbot)根據主角占美費爾斯(Jimmie Fails 圖)的真實故事改編,描寫一個黑人青年在三藩市尋根兼重建家園。電影在「2019辛丹斯電影節」贏得美國劇情片最佳導演,入選今年「辛丹斯電影節:香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