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野人周記】岳人——捨身護眾生 - Daniel-C

【野人周記】岳人——捨身護眾生 - Daniel-C

【野人周記】
「岳者,大山也……」字典上是這樣寫的。

書寫要用繁體字,對此一直執着。年少時愛文字,也開始愛上山,對應該用「岳」還是「嶽」,執意尋根究底。那時候互聯網還未普及,更遑論「谷歌搜尋器」,要找資料,得親自到圖書館裏翻書閱典。大部份典籍都指兩字互通,本義均為高大的山,但也有指「岳」是「嶽」的異體字,甚至只是「嶽」的簡體。對此我並不服,很大原因是主觀上不喜歡「嶽」字的下半部。獄者,奪人自由之地也,愛山人的本性,就是不願受束縛,嚮往自由。之後發現,「岳」字早見於甲骨文,從山,從丘,像層巒叠嶂,山外有山之形,「嶽」字反而特指華夏五大名山,「東岱、南靃、西華、北恆、中泰室,王者之所以巡狩所至」,帝王尊享,並不親民。於是決定,若寫高山,除非論及五嶽,否則只會用「岳」字。

山脈屏障 擋風消災

去年八月底到日本登劍岳,登頂之時,颱風「燕子」正逼近,下山途中天氣已開始轉壞,幸好及時安全回到富山市留宿。旁晚外出用膳,狂風呼嘯,但食肆大都在營業,香港人以「打風也要趕上班」聞名,日本人過之而無不及。用膳時電視播出大阪市大量建築物被吹倒、關西機場水淹的新聞畫面,店員說,富山市雖然近海,幸有飛驒和木曾兩大山脈作屏障,減弱了颱風威力,想來也不無道理,台灣的中央山脈,就多次替西半部擋下颱風災情。當颱風由東而西襲台,碰到中央山脈就會破碎,因而有「護國神山」之名。

山岳生於地火熔岩,因地殼運動拔地而起,攔風減災,截雲成雨,集水成河,孕育森林,庇蔭眾生之餘,以風化侵蝕自身、崩解成土壤為代價,本身就是一種「捨身護眾生」的精神象徵。談「岳」,難免也會談到「岳人」,談到何謂「岳人精神」。岳人是日本和台灣人的說法,就是登山者的意思,除非生為高山民族,岳人的養成,也得從不太高的山開始,我的起步點,是西貢蚺蛇尖。當年作為新手,與很多剛愛上登山的青年人一樣,期待能一登蚺蛇尖。登蚺蛇尖的吸引力,來自它的奇特山形和頂上風光,也在於它的崎嶇,大家都說,這是一條「考牌路線」,成功登頂,便證明體能和技巧已達一定水平。多次站在漁護署「路段艱難險峻,切勿前往」的警告牌子前,始終不敢越雷池半步,直到有天終於衝破心理關口,越過牌子,踏上登頂的崎嶇山路。

這是一次認識自己能力、從而增強自信的過程,登頂之路並非輕鬆容易,到頂之時,竟然有點「原來不太難」的自滿。不過這種感覺瞬間即逝,看到四周海天一色的壯麗景色,固然讓自己感到自身的渺小,心中也很明白「一山還有一山高」的道理。有了信心,開始嘗試較險要的北脊路線,從蚺蛇灣經「千溪海岸」窄而陡的稜脊線上攀。往後十年間,從嶼南狗牙罅登「一線生機」到馬鞍山東馬肚,也從本地探遊到每年到海外登一兩座海拔三千米以上的高山,然後是自己一直認為無法刻服的海拔五千八百九十五米。

頂天立地 仗義精神

羅伯特.麥克法倫在《心向群山》一書中寫道:「希望,恐懼。希望,恐懼──這就是登山的基本節奏。」冒險,是登山經驗的核心,也是人類珍貴的精神價值。日本漫畫家村上紀香《岳人列傳》當中一個故事提及,登山運動中,無論有多不甘心,團隊中只有幾名隊員會被指派完成最後的攻頂,其他人要承擔探路紮營、運送物資等工作,卻只能看着近在咫尺的隊友攻頂,自己則寂寂無聞,但有人遇難,就會有人補上,是為「奉獻」。

在白馬山莊見過一件印上「岳」字的T恤,曾有買下的衝動,最後沒有。在山上,大家都會有敢於挑戰的勇氣,也會瞻前顧後,守望相助,確保一起登山的隊友安全下山,比能否登頂重要;但總覺得,要成為一個真正「岳人」,還是有距離。把心儀的文字穿在身上,往往有深意,應有種自覺,有種責任。然而當目睹身上穿着 「岳」字T恤的義人在怒火街頭不惜犧牲自己以救別人,瞬即感悟,岳人精神,也可以是現實生活中的實踐,這位義人,絕對不負身上的「岳」字。

字典上的解釋,其實還有下句:「岳者,大山也,頂天立地。」岳人,亦應如是。

蚺蛇尖北脊路線,回望蚺蛇灣。

撰文:Daniel-C
好山愛水的城市野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