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書好】香港軍政時代的回憶 - 劉細良

【讀書好】香港軍政時代的回憶 - 劉細良

【讀書好】
小時候嫲嫲總愛在晚飯後跟我們講故事,她經歷過三年零八個月的日治時代,在灣仔日本商人做家傭,這是日本人聚居地,那時叫春日區,現在叫鵝頸橋。嫲嫲說最心驚膽戰是遇上日本憲兵的巡查,要站在路旁停下作深度鞠躬,不可以抬頭直視,若被視為不敬,少不了一記耳光,她說憲兵最喜歡掌摑市民。戰後,日本商人走了,留下一大箱軍票給她,她藏起來,直至變成廢紙。對於日治時代的記憶,多年後留下的只有憲兵及軍票。

軍政典型

今天介紹香港在日本佔領下的軍政研究,書名叫《日本軍政下的香港》,作者是日本學者小林英夫及柴田善雅。中文出版多以日治時代的口述歷史為主,鮮有以管治體制及政策為重點,這日文著作正好填補了這方面的空白。1941年12月29日,日本佔領軍第23軍設置軍政廳,正式在香港進行軍事管治,成立香港軍政廳,由酒井隆出任司令官,下設五大部,分管司法、海事、經濟、民政及總務,這是典型的軍事政權。根據《香港、九龍軍政指導計劃》,佔領軍首要目標是恢復治安秩序。日本在港軍政的政策,以爭取香港社會精英合作為主,而非一味鎭壓。1942年1月10日,日本軍司令召集158位華人紳商在半島酒店開會,選出九名善後處理委員會委員,全屬英治時代社會重要人馬,如羅旭龢、周壽臣、羅文錦、李子芳等,實行以華制華。

止暴制亂

但對於香港究竟歸23軍統治,還是直屬日軍大本營,在日本軍部中央引發爭議,最後決定直接由中央指揮,委派曾任關東軍參謀長的磯谷廉介為香港總督,上任後立即發佈《香督令第一號》,以確立了日本憲兵的領導地位,負責管轄區安保及軍事警察外,兼管一般行政警員、司法警員及消防員,又同時負責軍需品以外的企業、營業及商業行為,取締出版、集會、結社等聚眾活動。憲兵是軍政體制下的管治核心,由他們領導警察去執行,這是日本總督府成立後一大轉變。總督下分兩大副手,一為參謀長領憲兵部,一為總務長官領其他文人政府部門,其中以參謀長權力較大。憲兵凌駕所有政府部門,成為掌控平民生活的權力中心,滲透到生活每一角落,例如市民忘記了向檢查站行日本式鞠躬禮而橫過馬路,立即會遭毆打。

軍警就是一切

香港戰後處死的戰犯,就包括憲兵上校野間賢之助及中校金澤朝雄,兩人都因虐待平民而判處絞刑。難怪嫲嫲多年後提起軍政時代的日本憲兵仍然感到恐懼。英治時代自1842年英兵在水坑口登陸後,軍事政權只佔很短時間,「兵頭」砵甸乍以為大權在握為所欲為結果得罪英商,十個月後意興闌珊而求去。1942年的日軍,當然比一百年前的英軍聰明,懂得以華制華,既設計出沿用至今的「身份證」制度,又設計了今天仍然應用的十八個行政管治區,但說到底,最後也脫不了汪精衛南京政權、溥儀滿洲國的貨色,背後凌駕一切的,都是參謀長及軍警。

如果一個政權,只能靠軍警支持,否則一無所有,這就是說明其管治本質,無論台前的行政首長叫做總督、皇帝、總理,還是行政長官,這些只是名稱,就如香港總督磯谷廉介,沒有了凌駕一切的憲兵部,還可以實施軍政嗎?如果我能活到嫲嫲的年紀,相信也會在飯後向小孩說,2019年香港人在路邊說了一句不中聽的「警察良心不見了」,立即被六個警察痛毆的故事。

撰文:劉細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