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置業】
「小時候的夢想就是起樓,住一間屬於自己興建的房屋,在記憶中,7歲時喜歡買顏色卡紙製作一些建築物的紙模型,怎料長大後竟然可以在東京實現起樓夢。」黃凱征(Ken)及黃鳳芝(Amy)因為工作關係移居到日本東京接近20年,大約10年前開始興建第一幢迷你樓,自此不斷在日本起樓。
記者參觀他們一家四口位於下北澤的迷你樓,長方形簡約風設計帶有神秘感。土地面積大約40平方米(430呎),有兩層樓高,樓梯中間偷了閣樓位建成兒子的睡房。由買地、設計及聯絡建築商起樓,統統一手包辦, 花費大約300萬港元。下北澤本來已屬黃金地段,近年因為車站翻新,市價提升至400萬港元。「試過住一間大屋,有兩個車位、三間大房,實際只使用一間房及飯桌,大房的管理清潔維修花時間,假如有花園,修草亦是厭惡性工作。」Amy把心一橫放棄起大屋的念頭,主打實用的迷你樓。
主婦變老闆 幫港人一站式起樓
「大約在2010年,因為我們沉醉於起樓過程,加上日本起細樓成本不高,最高峯一次過擁有三至四幢物業。起樓不僅是擁有一幢建築物,而且擁有周邊環境。」Amy笑言,一星期輪換居住在三至四間屋內,在海邊、河邊、市區和學校附近各有一間迷你樓。假日跑到河邊踏單車或海邊放煙花,享受物業帶來的自然環境。
出身藝術世家的Ken,負責設計自己的房屋,他們閒時喜歡閱讀建築設計美學的書籍,睇樓更是樂此不疲。「有時候我們選擇走路不坐車,目的是觀察每一間屋,看看窗口位、門位用甚麼材料。」他們帶記者在下北澤走了一圈,對周邊的建築物瞭如指掌,特別是一些土地建築條款。在日本起樓,建築面積一般計算地平線以上,因此斜路地平線以下地段較為值錢,可以興建車房或地下室而不需納入總建築面積。
由於自己的興趣是起樓,Amy近年索性由家庭主婦轉型,與日本不動產合夥人合作,成立公司AK Housing,為海外買家如香港人提供一站式買地起樓服務,第一步是挑選合適的土地,日本稱為不動產。日本政府暫時沒有限制海外人在日本買土地,只要手頭上有一筆現金,提供香港身份證明文件,便可以找律師完成買賣契約。他們專門找少於50平方米「需要特別處理的土地」,入場門檻較低。Amy負責整個買土地起樓的項目管理,所謂「需要特別處理的土地」,好像池袋一幅地皮,原本電燈柱在土地正中間,影響出入口位置,他們需要聯絡電燈公司以及政府部門處理,把電燈柱向前移動。
解決土地問題後,第二步就要找建築師按客人要求畫圖則,一個簡單的窗口位也要計算牆身承托力。整個買地起樓過程一般需時九個月至一年。不動產收費為土地價值的3%加60,000日圓(約4,380港元)事務所手續費以及稅項,Amy則收取200萬日圓(約14.6萬港元)的項目管理費用,由買地到交樓一一規劃清楚。對於他們而言,起樓是一種興趣,同時也是建構他人的夢想,「在香港人字典裏沒有起樓的概念,講求美感的客人可以設計自己顏色的物業,在香港是沒有可能發生的!」
Travel Memo
機票:Jetstar直航來回香港及東京成田機場,單程機票798港元起(不包括機場稅及燃油附加費)查詢: https://www.jetstar.com/hk/zh/home
簽證:持特區護照免簽證停留90天
滙率:100日圓兌約7.3港元
記者:翁怡富
攝影:董卓思、翁怡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