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郵作者憂抗爭變阿拉伯之春

華郵作者憂抗爭變阿拉伯之春

【本報訊】持續逾三個月的反送中抗爭遍地開花,然而美國兩大報章評論不約而同認為,逆權運動無大台領袖與政府商討妥協,可能成為失敗的社交媒體革命,甚至步上「阿拉伯之春」革命不愉快結局後塵。

《紐時》專欄:港人當日應袋住先

《紐約時報》著名專欄作家湯馬斯佛里曼(Thomas L. Friedman)認為,香港這三個月的抗爭展現人類即使面對強大的專制體制,仍無法撲滅對自由的追求,但社交媒體年代人人皆領袖,即使能短時間內動員多人上街,但無大台難授權提出有理據的訴求,他認為更重要是適當時妥協。

他又提到五年前政改人大「8.31決定」,認為「袋住先」並非一個差的妥協,因即使北京控制入閘人選,勝選的很可能是承諾港人最多民主權利的候選人,若港人當日「袋住先」,今日就會有更大優勢要求實現全面普選。他認為沒有任何運動能夠百分百達到目標,尤其是在香港,指現實少有「完美」這個選項,面對北京政權,「更好」才是好事。

《華盛頓郵報》專欄作家伊格納茲(David Ignatius)則認為逆權運動無領袖,香港可能會跟阿拉伯之春有相似的不愉快結局。他認為香港僵局岌岌可危,港府每星期激起對立,北京感沮喪但似乎不想軍事干預,示威者獲廣泛支持但無可創造勝利的領袖。有香港高官跟他說過,想與年輕示威者談判,但在這種無大台的互聯網運動中找不到他們,形容逆權運動前路已變暗。
■記者廖栩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