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反送中運動風起雲湧之際,重慶前市長、中國國際經濟交流中心副理事長黃奇帆近日罕有地公開談論香港,直言香港的價值不在於GDP,而是「一國兩制」,是其資本主義制度;對有輿論認為上海及深圳可取代香港,他直斥「是小兒科的文字,沒甚麼意義」。
黃奇帆是近期在一個「新時代中國開放新格局、新趨勢和中美貿易磨擦」論壇上談香港的。
他指香港只有700多萬人,GDP無法與內地幾千萬人口的中心城市比,「但香港價值不在GDP,而在於一國兩制。」「內地省市哪怕經濟總量是香港兩倍三倍,甚至五倍,香港的地位同樣不可替代;所以不要以為GDP超過香港,就好像香港可以替代。」香港的資本主義制度使其成為國際金融中心、貿易中心、航運中心,這對中國發展有利,因中國再開放「也不會搞資本主義制度」。
「全世界都要跟香港做生意」
黃指,內地改革開放40年,每年都從香港引進54%至55%的外資到中國。目前中國貿易總額已達100萬億人民幣(110萬億港元),香港仍維持每年引進54%外資到中國,去年引入外資到內地高達7,000億美元(5.48萬億港元),超過世界第一大經濟體加第二大經濟體(美國及中國)總量。「這不是香港本身需求,而是世界性的轉口貿易。「為甚麼一定要跟香港做生意,因為全世界都是資本主義國家。」
黃奇帆亦有提到中國如何應對貿易戰,他認為中國最大武器是產業鏈,能成「不受貿易衝擊的萬里長城」。只要中國產品打入行業的產業鏈,就算被徵關稅,產品「你中有我我中有你,就產生一個七傷拳的效應,自己傷自己。5,500億美元(4.3萬億港元),到了年底真的加了關稅,1,250億美元(9,787億港元)的關稅首先是由美國老百姓承擔。」
微博/《蘋果》記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