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訊】有望成為今年最大型新股的百威亞太(1876)捲土重來,今日開始招股,招股價介乎27元至30元,每手100股,入場費3,030.23元,集資最多378.7億元。百威除了超額配售權,亦引入發售量調整權,可額外增發最多約4.65億股,計入後集資額最多可增至596億元。百威亞太削減集資額及降低一手入場費,但實際是「明減暗加」,其今次招股市盈率約47.8倍至53.1倍,與香港上市的同業相近,但較其7月招股時約38至45倍為高。
記者:陳雪蕾
有分析認為,近期內地政策利好內需消費股,加上今次孖展息率較兩個月前大降,預期今次百威亞太認購反應不俗。
招股書披露,百威亞太計劃發售12.62億股新股,其中5%作公開發售,集資340.7億至378.7億元,較原先的765億元大削近半。但百威亞太今次引入發售量調整權,集團可視乎配售的超額情況,額外增發最多約4.65億股,佔初始全球發售股份最多達36.8%,額外集資最多139.5億元。若發售量調整權悉數行使,百威亞太總集資最多達518億元,較原有計劃減少約三成。
市盈率較7月招股時高
集團上市後公眾持股量9.53%,若發售量調整權悉數行使,公眾持股量將增至15%。留意的是,百威亞太今次上市不包括已出售的澳洲業務。
百威亞太首席執行官楊克表示,集團希望在集資規模上有更大彈性,強調行使發售量調整權不會攤薄投資者潛在股權。他又指,上市有利集團在收購交易更具彈性,會尤其留意未有市場龍頭的地區,例如東南亞。問到目前投資市場氣氛比7月更嚴峻,尤其本港政局不穩,他承認目前招股更具挑戰性,但認為本港作為金融中心的前景明朗。
為保障是次上市成功,百威亞太今次引入新加坡主權基金GIC為基石投資者,認購10億美元股份,上次則沒有;今次亦有確定派息比率為25%,似乎想吸引基金入股。
「不敢太進取 又想增集資」
百威亞太又看似削減集資額,又降低招股價令散戶更易入場,但實際是「明減暗加」,估值比上次更高。
百威亞太去年溢利約74.8億港元,以今次招股價計及上市前股本計,2018年市盈率為26倍至29倍;若以上市後股本計,今次招股市盈率約47.8倍至53.1倍,較其7月招股時約38至45倍高,但仍與香港上市的同業相近。根據彭博數據,華潤啤酒(291) 及青島啤酒(168)明年的預測市盈率分別為33.07倍及56.9倍。
資深銀行家溫天納表示,百威亞太引入發售量調整權,反映集團或不完全掌握市場認購反應,不敢太進取但又希望能盡量擴大集資額,「到時真係賣唔晒(股份)都唔會好似上次咁肉酸要擱置上市。」
信誠證券聯席董事張智威認為,近期內地政策利好內需消費股,認為百威亞太估值吸引,加上今次孖展息率較兩個月前大降,預期約2厘水平,認為散戶可以孖展認購。
耀才行政總裁許繹彬認為,目前投資氣氛差,認為新股認購反應不會太熾熱,料與上次相若。
兩個月前擱置上市的百威亞太捲土重來,罕有利用港交所(388)容許上市發行人引入發售量調整權,2010年友邦(1299)及2013年光大銀行(6818)招股時都有引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