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年,突尼斯一名果販與警方發生衝突後點火自焚,觸發推翻獨裁總統本阿里的示威浪潮,令「阿拉伯之春」火苗蔓延多國。事隔多年,突尼斯成為當年起義多國唯一有民主制度的國家,但前路仍艱苦滿途。
「阿拉伯之春」當年在北非和中東遍地開花,惟部份血腥暴力收場甚至遠離初衷。埃及民眾成功推翻獨裁總統穆巴拉克卻換來其他獨裁者,敍利亞示威者武裝起義卻令國家陷入毀滅性的內戰至今,巴林的遜尼派王室鎮壓什葉派多數民眾起義,利比亞領袖卡達菲被殺和也門總統薩利赫倒台,但兩國飽受衝突蹂躪。
縱觀多國,突尼斯暴力從來沒完全消失,但伊斯蘭主義者和世俗主義者罕見妥協,努力建立民主取得進展。在政府禁絕傳媒和監察組織的地區,突尼斯今次大選歡迎國際選舉監察員視察和記者採訪,有退役軍人指仍感樂觀。
選舉無論誰獲勝都將面臨苦戰,因突尼斯很多人都對國家政治體制失去信心,但有民眾仍抱希望,一議員之子說:「阿拉伯世界有獨裁統治,沒有選舉,但突尼斯證明沒有甚麽是不可能。」亦有當年參與示威的年輕人慨嘆生活艱難,學位未能讓他找到工作,還要捱貴物價。他稱爭取每個投票機會,但想知道像他這樣的人何時嘗到民主的好處。
美國《紐約時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