逃避也是有用的 - 楊靜

逃避也是有用的 - 楊靜

這學期要教一門和世界建設有關的課,大概幾個月前開始備課,那時想的是更加實際的事情──嘗試教書的感覺、逼自己認真讀些文獻。真上課了,發現幾個月前的決定其實還帶來一個意想不到的收穫──被幻想世界治癒了。

世界建設或設計是人類做了幾千年的事情。基督徒相信,上帝說要有光,於是就有了光,然後一點點造出人間。如果你相信聖經是歷史記錄,那麼我們的世界也許是上帝生活中的創意作品,一場遊戲?一本小說?一個夢。如果你覺得聖經有虛構成分,那則說明聖經大概是最早的世界建設樣本,一個叫上帝的玩家/作者,一不小心創造出一整個世界。

我們的《山海經》則是本敍事的世界建設手冊,從東邊出去有一座山,山上有個吃人的妖怪;然之後有條河,河裏有仙女,或是長着豬頭的龍……後來人類文明圈逐漸擴大,地圖的黑暗部分被照得燈火通明,馬可孛羅來到元大都,鄭和又下西洋,帶回母國無盡的傳說。

再之後的大航海時代是人類進一步想像的年代,歐洲人想像太平洋島有純樸的美麗的人,被殖民國家則幻想自己的烏托邦。跟着是一場場戰爭,人們當然會想着存在於過去、當下和未來的桃源。科技漸漸取代宗教,科幻世界一個接一個登場,地球、月球、衝出太陽系。大眾傳媒、電子網絡的完備,則讓我們更容易鑽進碎片的幻想世界體驗它、完整它。

準備下周課程時重讀托爾金的《論傳說》,他有點自辯說,幻想有什麼錯呢,逃避有什麼錯呢?為什麼總有人批評我不切實際呢?幻想也許是種防禦機制,對此時此地此情此景無法適應時,大腦醫生開始工作。在那遙遠的地方(銀河系也好、崑崙山也罷),會有些不一樣的事情吧。

在某篇文獻裏看到有人談到井上直久,我們認識他總是通過吉卜力的動畫,他創造的那個舒服的奇幻世界總是背景。YouTube上有人做了精妙剪輯,把井上直久的世界從吉卜力故事裏剪出來,拼在一起,配上德彪西的曲,看一會,心情不知不覺就好了。

不知你是誰,是否也在低落,在幻想的世界裏駐足,休息一下,休息一下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