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長大的鄉村叫坪洋,位於打鼓嶺的中間腹地,從來沒有人談到這裏有甚麼好山好水好農產,學校的教科書談香港農業也只有「元朗平原」或「粉嶺平原」。元朗錦田的平原有源自大霧山的錦田河灌溉,而上水粉嶺就有由八仙嶺流出的梧桐河雙魚河,高山曠地沖積下來的肥美水土,由新界四大族世代墾殖。打鼓嶺農地的水源是來自一條名為坪原河的較小河流,來自新近議為郊野公園的紅花嶺禾徑山,農田的地勢也比兩大平原來得高一些,崎嶇不平一些,沒有沖積起太肥沃的土壤,亦因為如此,有些像國內貧困山區的景象。
山地丘陵缺水又貧瘠,總是有時荒廢有時耕作,農民有閒時便會在這些土地種上花生、番薯或粟米,這些都是耐得旱欠得肥的異國作物,價錢收入很難跟蔬菜瓜果比較,但也是幫補家計的辦法。還記得我們兄弟都在學的時候,家庭開銷大,而且父母親還算年輕,會辛勞一點到離家十多分鐘的一片平原曠地種粟米和番薯。那裏雖然是平地,可是比河道高出不少,也有點距離,所以很多時都沒有人願意在那裏耕種,可是為了掙錢,父親總會想辦法引水抽水到那裏耕種。粟米跟番薯都比較耐旱,生長後期便可以少灌一些水,是這些半荒棄的田地之選。那時仍然未有超甜粟米的出現,大家種的都是不太甜的「糯米粟」,但是嚴格來說,現在的超甜粟跟從前的糯米粟其實都歸於「甜玉米」(Sweet Corn)一類,如果把她們兩者新鮮採下便即食用,甜度差異其實不是那麼大(超甜的比一般的多甜兩三倍吧)。可是,九十年代興起的超甜粟米除了甜一些外,另一優點是甜度可以保留得更長久,冷凍之後可以保持一定甜度多天,一般的甜粟在採下之後的一個小時便會甜度銳減大半,自行把糖份轉化為澱粉質,所以從前在路攤吃到的粟米都有些黏韌(台灣人會說成QQ吧)。所以,超甜粟米一出現,從前的糯米粟便很快退場了。
種粟米首步 打行開坑
回說父親種粟米的經過吧。種粟米的時機最好安排在早春或是夏末,夏末播種的又比春天的來得好,因為下種時溫度高雨水足,不會有春茬下種時遇上溫度不足、收成時打風下雨的麻煩。而且夏秋下種的便會在十二月收成,正是需求粟米最大的時候,因為香港人都愛冬天捧着熱騰騰的蒸粟米吃。種粟米的第一步是為粟米田打行開坑,在坑底下每隔一呎便埋下三四顆已打濕的種子,跟着便要每天澆水直至發芽長出幼苗,在荒嶺栽種就比較費工夫了,最好就是下場雨,可以幾天不用跑老遠過來開工。苗長齊後就要間拔,只留一株後再追加些肥料,大概兩個月後便長得比人還高,開出如天線一般的雄花在頂端,而長在葉腋上的雌性花就是粟米了。大家看到的粟米鬚其實是粟米的輸精管,每一根鬚都連着一粒粟米,要待天線上的雄花花粉灑下,受粉妥當後才能孕育出粒粒粟米,為了粟米長得肥壯,這時要摘下多餘的剛長鬚的小粟米,那便是「玉米筍」了。
輪流上山 防範田盜
粟米長得好不好,最講究的就是陽光,秋天是種粟米的好季節,也是山豬下山的時間,現今的粟米田是山豬的最愛,入冬前要囤積脂肪的山豬可以用一晚便掃除農夫多月來的辛勞。不過,記憶中小時候家裏種的粟米可從未被山豬光顧,應該是那時未有甚麼保育的概念,一直都有人捕捉山豬控制着牠們的數量。沒有山豬,卻有盜賊。那個年代的鄉村總有一些不事生產的無賴,平日最愛就是「蝦蝦霸霸」「作威作福」,沒有錢的時候就偷摸在晚上採摘農民的農產,採粟米工夫簡單又不用工具,所以粟米是最受「田盜」喜歡的作物。那又是農家小孩出動的時候,父親會着我們兄弟上山看守,我們便會帶着小說輪流到田旁的涼棚悶坐,靜靜待上幾天,直至收割完粟米。農家小孩心胸淡薄簡單,可能就是每天對天對地所存下來的感覺。
撰文:坪原猴
新界邊鄉成長的野猴子,拾起父母的鋤頭想保着最愛的農村風光人情,希望每個孩子都能有赤腳走阡陌的機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