親力親為 七年來幾乎不放假

親力親為 七年來幾乎不放假

寶星是林女士十多年來的理想和心血。她03年由內地移居香港後不久,就開始在老人院做雜工,見盡本該安享晚年的銀髮族,卻被置於環境差劣的院舍內無人理會的慘況。她仍記得初入行時照顧過的一個婆婆。那時她對工作不熟悉,婆婆嫌她服務不周。但有次婆婆跌倒,獲林女士送入醫院,才發現婆婆「冇人冇物」孤身一人。於是她代替婆婆的親人,每日抽時間探病、抹身,一直到婆婆離開人世,「到最後,佢同我講咗一句『好心有好報』,我聽咗好感動。我無父無母,好似孤兒咁長大,嗰個婆婆好似畀咗母愛我咁」。

林女士指,由那刻起就決心將來要自己經營一間老人院,親力親為提供合理的伙食和服務。她在不同老人院工作,邊儲錢、邊累積經驗,又在公餘時間進修。到2012年,林女士動用自己多年來的積蓄、向朋友借款,兒子廖先生又將手頭僅有的物業平賣套現,總算夠資金頂手寶星護老中心。

調低收費 留錢給長者購物

當時廖先生亦決定幫助媽媽,母子檔經營寶星。廖先生負責對外聯絡供應商、社署、業主,而林女士就擔當保健員,對內照顧老人家。院內大小事二人都要親身參與,這7年幾乎沒有放假,「甚至係深夜,只要係啲員工打電話畀我哋,都要即刻趕番嚟。」廖先生嘆道。家庭式經營的寶星經常被外間看輕,林女士記得,當初伙食食材的供應商多次質疑她們:「你哋有冇錢畀到我哋㗎?月結有冇錢還?」但即使再難捱,寶星的服務費一直都比外面平均市價低一、兩成,以照顧基層老人,亦會因應院友的經濟狀況調低收費,確保依賴綜援生活的老人家每月有餘錢可以出外消費。

廖先生指,院友已經適應了寶星的環境多年,「當咗呢度係一個屋企」,不願離開,同時亦無法負擔外面價格高昂的院舍。他向院友宣佈結業消息時,只能不停講「對唔住」,「揹起咗佢哋一個責任,但我哋照顧唔到佢哋落去」。

林女士講到院友對寶星的感情亦覺激動:「有個90幾歲阿婆聽到(被逼遷),就盲目咁行咗幾日搵單位,又唔講我聽。搵到地方先打電話畀我,我話唔係咁做㗎,你話係咪好感動?」現時仍有少於十名院友未能搬走,大都經濟能力較差,或需要高度照顧,外面的院舍不願接收。

即使順利找到新的安身之處,對已步入晚年的老人家亦難以適應。廖先生指,有一位老人家在9月初搬離寶星後僅兩天,就撒手塵寰,「我唔知道佢真正死因……但要長者喺人生最後日子都要經歷分離之痛,我難辭其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