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研社統計】
【本報訊】早前李嘉誠發表「網開一面」言論後被中央算賬,政法委狠批以他為首的地產商「囤地圈錢」。昨日本土研究社就撰文列出逾十個中資地產商,近年在新界囤積農地的例子,涉及合共超過500萬平方呎地皮,直指中資才是近年最活躍、被公眾忽略的「囤地新貴」,相反長實近年正積極將農地加速套現。本研社質疑中央針對李嘉誠玩「鬥地主」,是為了未來香港地產業「中資換港資」的政治部署。
記者:關冠麒
本土研究社翻查近年資料,發現超過十個大大小小的中資囤地例子,當中不乏內房巨企的身影,包括雅居樂、中信泰富地產、綠景(中國)、萊蒙國際等,涉及的地皮面積由數萬至近200萬平方呎不等,總面積估計達數百萬平方呎。
本研社指,中資一直暗中策略性收購農地,除了公頃計投機圈地外,又會和本地大地主合作進行大規模開發,亦會「囤地乾炒」,將市價幾百萬的地皮炒到賬面過億。本研社認為,中資的新界地皮面積雖未及本地地產商(以恒地為例,2018年新界土地儲備達4,569萬平方呎),但已到達「可分一杯羹」的局面。
另一方面,長實近年加速將年報上的新界主要農地儲備釋放。本研社指出,單單在今年,長實就已先後獲屋宇署批出元朗豐樂圍濕地的80多公頃、2000伙豪宅發展項目,以及向城規會申請大埔鳳園的1,500伙豪宅項目。
不過,本研社以長實8、90年代在上水古洞收購的農地為例子,當年收購價僅約百元一呎,若現時按《收回土地條例》被政府收地,其賠償價亦已高達每呎1,000元,坐擁十倍紅利,遲來的內房企業則無法獲得這「時地優勢」。
勢加劇香港土地問題
日前有消息指,林鄭對利用《收回土地條例》收地建公營房屋的態度軟化。政法委的文章又特別提到民建聯動議政府援引《條例》、「收地建屋,刻不容緩」的廣告,質問李嘉誠「看到這八個字了沒有」。本研社質疑,林鄭會否因中央的壓力,選擇性引用《條例》向小市民、農民或本地大地產商收地,面對中資地產商則用「公私合營、土地共享」不作土收,「一邊打地主,一邊縱容中資炒地,加劇香港土地問題」,最終只會變成「地產霸權的換血安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