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企鵝】食 腦 - 鄺穎萱

【小企鵝】食 腦 - 鄺穎萱

中國自古以來倡導「百善以孝為先」,傳統的儒家思想,更視孝道為做人的重要準則。君君臣臣父父子子,被中國人推行了千年,「孝文化」在中國歷史上有着舉足輕重的地位,認同與否見仁見智。猶太人同樣有他們對小孩的道德教育經典,靈活實用。這本教導傳統價值行為的書叫做《Talmud》(塔木德),是自公元二世紀中期以來,記錄了歷代猶太人的行為及道德規範。

今天介紹的《猶太寓言繪本》,書內收錄了50個小篇章,均取材自《塔木德》。猶太人與中國人同樣重視兒童教育,但背後理念卻大相徑庭。其中一篇叫〈守護村莊的學校〉,話說有名學者被帶到村裏的圍牆參觀,但他卻搖頭說,看守國家的不應該是軍隊,而是學校。「透過出色的教育才會有一個使人端正的社會,比用軍事力量來守護一個地方來得堅固。」有趣的地方是這些來自《塔木德》的古代智慧,今天看來不但沒有脫離時代、被人視為老土落後,反而非常「貼地」。

聰明商人 巧計勝老騙子

繪本中有一篇叫〈聰明的商人〉,值得一看。話說有個商人出門前在一座房子附近挖了個地洞,將金幣藏在裏面,過程給住在房子裏的老頭瞥見並將錢偷走。幾天後商人回來發現金幣不翼而飛。商人不動聲色,若無其事地進入房子跟老頭閒話家常,未幾他跟對方說:「老先生,我帶來了兩個錢袋,一個裝着六千塊金幣,另一個則有三千金幣,偏偏我在這座城裏舉目無親,找不到一個可以信賴的人代為保管。因此,我只好將那六千金幣埋藏在一個隱蔽的地方。我正在想,是否應該將另外的三千金幣也埋到地去,還是另覓他處,或者找一個信任得過的人家代為保管。」

老人眼球轉了一下,邊摸着後頸,忙不迭接口:「如果你想聽聽我的意見,那最好別將錢交到人家手裏;你還是將金幣放到你第一個錢袋收藏的位置吧!」商人道謝說:「我就按照你的話去做。」商人走後,騙子心想要是這儍瓜再去埋藏那三千塊金幣而發現原來的錢袋不見了,他自不會再將第二袋金幣藏在原位。他二話不說,立即將之前偷走的錢袋放回原處,一心等着「雙倍獲利」。故事結局,你當然知道了。

港人習慣公義 自小懂智取

商人錢包被偷,他沒有當面同老騙子碰硬,直斥其非或以武力取回失物,反而用計令對方主動「物歸原主」。千多年前的古人智慧,已經告訴大家,對付強權惡棍、流氓騙子,智取更勝力敵,老生常談,處事不只一種方法,對付壞人不一定靠正面衝突。嬰兒潮出生的香港人經歷了經濟高速發展,認同「衣食足然後知榮辱」價值,大家習慣了生活要有公義、公平、人道關懷、教育程度、公民質素,跟世界核心價值接軌。誰也料不到短短幾十日時間,來了一個翻天覆地劇變,一個從來都是和平共處的社會變成軍警政權,政府給予一萬警棍予休班警員,不是賦予他們光環,而是把他們進一步推進萬劫不復的仇殺之地。平安無事,為何要廿四小時攜帶警棍?除非,你心懷不軌或做了虧心事,夜半敲門自然會心驚膽顫。成年人如是,學生亦然,警察子女要帶警報器上課,除非你是小霸王頭目,到處欺凌吧!在毫無預警之下,香港人發現自己已身處大時代,見證着各種荒謬,威權下的警民衝突觸目皆是。市民要堅守陣地,打持久戰殊不容易,但九十多天以來,證實了我們不需要大台,聲稱為沉默大多數發聲的「九流代表」更加沒有位置,「香港人」一直都以自己獨特的身份存在,從小被教導「求人不如求己」,我們自小被訓練「智取」,大衞可以戰勝哥利亞!

撰文:鄺穎萱
電郵:mailto:[email protect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