藝術工作者、學者何慶基教授去年「死過翻生」,養病期間請我到中大代了一陣子課,我們開始稔熟起來。
農曆七月鬼門關大開的日子,我在台北看了「妖氣都市─鬼怪文學與當代藝術特展」,一眼就給台灣藝術家侯俊明的血紅色版畫《盧亭》吸引着。「盧亭」明明是香港神話(相傳盧亭是東晉末年退守香港大嶼山一帶的反抗軍,後變成在水陸間生存的魚人),怎麼跑到台北成為鬼怪象徵?再看清楚,這可不是1997年版的《盧亭》,而是2014年侯氏受香港Para site藝術空間邀展重刻「玖柒異象」的《盧亭》(太陽花學運版)。
《盧亭》把香港人最忌的1997妖魔化為北方巨靈,人遇之要噤聲,否則必為其所噬。於是人人以膠布封嘴,但仍然怕激怒玖柒惹禍。最後眾人合力將之推落海,牠不死並化身盧亭似人非人,在海域徘徊不去,哭聲如嬰兒,遂發展成香港海上觀光新景點。
港人身份的隱喻
在強烈的恐中情緒下,侯俊明在2014年台灣爆發「反服貿」的太陽花學運期間,再二創此作品反映台灣民眾深恐「今日香港,明日台灣」。太陽花學運版落款:香港人至今仍不斷示威遊行要爭取政治民主直選、新聞媒體自由自主。
網海打撈,原來《盧亭》是1997年香港回歸時,一個名為「香港三世書」展覽內的重要展品,策展人正是何慶基。多邪門!兜兜轉轉在900公里外看到的作品,「始作俑者」原來近在眼前。回港後,我即找何慶基喝咖啡,請他談談其盧亭情意結。
「九七回歸,何以找台灣藝術家來創作論述香港的作品?」我單刀直入。「因為侯俊明一向神神化化嘛!」我倆失笑。應該說,侯老師一向大膽挑戰禁忌,富儀式性的作品常與當下政治和社會環境密切關聯。他曾做過不少田野調查,研究民間宗教神話,用自己方法寫亂世《搜神記》。
對何慶基而言,香港缺乏本身的歷史符號,故「盧亭」不只是民間神話(甚至說是港人祖先),背後更蘊藏香港本土文化、香港人身份的特殊隱喻。逃離鬼門關,何慶基仍記掛着盧亭,仍記得九十年代《南華早報》曾報道過這半魚半人傳說。他以這罕有的本土神話人物呼應九七回歸,邀請了梁文道和董啟章,根據所得的零碎盧亭資料,「老作」了一個香港的神話符號,背後更有隱喻,反映出香港的歷史和文化,包括盧亭與蜑家的宗族關係。「蜑家一直受到中國歷朝和英人的歧視壓迫,不能自主,以喻港人悲慘命運。」
人比鬼更恐怖
何慶基留意到,歷史甚少記載盧亭,但最奇是在香港回歸後,反而越來越多人談論,「大家彷彿都在尋找自己的身份。」周星馳的《美人魚》、陳果的《三夫》,還有舞台劇《漁港百年夢》都有盧亭意象。
「你發覺嗎?東方的鬼好有情有義,好可愛。」2012年跟也斯一齊統籌過首屆「鬼文化節」的何慶基說。港難當前,我們在煙霧裏看得更清楚是,人比鬼恐怖、現實比鬼古更荒唐。
明年正式退休,何慶基準備重新創作,並且將寫一本關於香港的書。他在針灸時想到了書名《水性洋花的香港人》。「水性」指的是香港的漁港背景,「洋花」是香港市花洋紫荊的代號,絕得不能絕的書名,期待。
撰文:鄭天儀
文藝平台「The Culturist 文化者」創辦人、大業藝術書店主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