鑽研立方糞便 台灣怪傑再奪搞笑諾貝爾

鑽研立方糞便 台灣怪傑再奪搞笑諾貝爾

第29屆「搞笑諾貝爾獎」(Ig Nobel)前天在哈佛大學舉行頒獎典禮,表揚新奇古怪的科學研究成果。喬治亞理工學院的台灣籍美國科學家楊佩良和胡立德,藉着研究袋熊為甚麼會和如何能排出正方形糞便,第二度得獎。

曾研究「排尿法則」

楊佩良、胡立德和團隊的其他科學家透過多具袋熊遺體,發現了牠們擁有排出正方形糞便的功力,是與其腸道形狀和彈性、相對較乾燥的棲息環境有關,而且較為固定的正方形糞便能夠幫助牠們霸佔地盤,獲頒「搞笑諾貝爾獎」的物理學獎。楊、胡兩人另一團隊2015年亦曾奪此獎,他們當時作了「排尿法則」的研究,發現所有哺乳類動物皆會在大約21秒內清空膀胱。

今屆的生物獎由中國的孔令君(音譯,Ling-Jun Kong)與團隊憑着有關蟑螂的研究奪得。他們利用量子感測器發現死去的被磁化蟑螂,與活着的被磁化蟑螂會有不同活動。「搞笑諾貝爾獎」由科學幽默雜誌《不可思議研究年報》舉辦,目的是「慶祝獨特的東西,向創意致敬,激發人們對科學、醫學和科技的興趣」;每年由真正的諾貝爾獎得主頒發,獎金達10萬億津巴布韋元,惟此貨幣已幾乎毫無價值。
英國《衞報》/法新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