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港故事】53歲女劍豪開武館教做人

【港故事】53歲女劍豪
開武館教做人

港人對日本劍道的理解,大概只是從日本動漫《浪客劍心》或電影《黃昏清兵衞》略懂一二。香港第一代「女劍豪」李淑玲老師,30多年前就因為一本漫畫啟發了她的習劍興趣,個子雖小,但無阻她對劍道的熱誠,由代表港隊五度出戰國際賽,以至今日是鍊心館創辦人,專注培育新秀,面對膝患,甚至對戰六呎昂床巨人,仍勇於衝前一撞,但求一擊即中,無愧頭上圍巾所言「終生修行」,活到老修練到老。
記者:莫家文
攝影:鄭大康

身高1.53米 勇戰六呎男

現年53歲、身高只有1.53米的李淑玲(Agnes),言談間有說有笑,髮色半金,不似想像中嚴肅見稱的劍道老師,更不似學員口中的戰鬥級「大笨象」。「劍道無磅數規定,你睇我咁細粒,一樣可以同大男人對打,最高打過六呎幾,大肥佬一樣照撞,學生叫我『大笨象』,可能因為穩定啲同撞我唔起啩,哈!」

觀看Agnes與學員在石塘咀體育館上課便可見一斑,她戴上10多磅重的面罩及防具健步如飛,與到來探班的香港劍協會長黃寶傑對練,面對氣場較自己強橫的高大對手毫無懼色,左腳挪步提速與對手前衝體撞,同時揮竹刀手口合一,「men(日文面部的意思)!」落點清脆擊中對手頭罩。

「劍道講究『氣劍體』一致,當中氣最簡單是「叫」,劍是(揮竹刀)技術,體則是身體移動,三個元素三合一,將力量與效果倍增。」揮刀一刻化身「衝衝子」,口到、人到、手到,直接擊中對手得分部位,「其他劍術會有套路,我哋好多喺中線訓練上,即係用最短的路程向前直打。如果要快,你會揀中線定兜個大圈?時間差已經講出答案。」

劍道人生 先禮後兵

Agnes說起劍道精要琅琅上口,但Agnes年輕時代只視劍道是其中一項運動及興趣,她畢業任職機構化驗師,熟背元素周期表多過揮竹刀,唯一「connect」是年少好動,每樣運動皆熟而不精,直至廿多歲看日本漫畫《劍道好小子》,其中一期漫畫尾頁刊登香港劍協廣告招募學員,啟發習劍興趣,從此開始劍道生涯。

她曾在習劍中途放下竹刀十年,學潛水當教練到處遊歷,又因一次滑雪傷及右膝蓋留下舊患,跪低或鞠躬敬禮隱隱作痛,反令她理解真正劍道人生,「日本劍道好着重人格培養,包括禮儀,練劍過程要識尊重,打嗰陣會同對手講多多指教,打完要講多謝,你可能會問佢打我喎,但呢個過程冇對手,就冇人同你練習。」由上甲、對打至卸甲,無論老師與學員,均要在劍拔弩張過後互相鞠躬敬禮,學會尊重對手。

上課前師生除互相鞠躬敬禮,還要屈膝養神。

個子大小不是劍道致勝關鍵,一下快速揮劍,可短時間內擊中對手頭罩得分。

李淑玲於2015年大中華區劍道賽帶領學員,取得女子組三人隊際賽季軍。

上甲最難頂 九成棄甲逃

另一樣劍道精粹就是忍耐和堅毅,Agnes稱學習劍道初段,由學理論課至上甲(上防具練劍)階段,最短只需半年至九個月時間,但上甲一刻,多達九成人棄甲而逃。「上甲階段係最辛苦,最多人走,你未上甲前,老師及師兄(上甲)任你打,俾你練習,你有機會打人多啲,但上甲後到大家打番你,你要承受昔日打人的力度,日日上甲就係被打,以前得10%留低,𠵱家好少少,盡量做到20至30%留低。」

劍道令她變得成熟,更讓她五度出戰國際賽,她由1988年起至2012年間先後以劍道女子代表隊身份到外地出賽,至2012年退役後專注培育新人,2013年開設鍊心館,擁有日本五段劍道及五段居合道資格,招募港大學生習劍,四年前以近50歲之齡帶隊在大中華盃劍道賽,取得女子組隊際季軍及個人敢鬥獎,身先士卒教導新人,年齡不是問題,最重要是對劍道熱誠與學習精神。

遇95歲劍手 靈氣懾人

體力會隨歲月變化而下降,去年她提早退休,全神貫注在劍道館,目前正為考取第六段劍道資格而努力,「我算係最早個批學劍道的女性,後面有個師妹已經爬咗我頭,雖然我中間冇咗精力最旺盛的十年,但體力同訓練量可以調校,有啲最老60幾歲開始學,年齡性別界限唔係咁大,只要肯堅毅及敢於承擔。」

不少習劍之人,會在胴體防具內要求老前輩提字,Agnes亦不例外,日本八段劍道角老師及其太太寫上「百鍊自得」、「百鍊剛」字句,意思就是重覆練習,技術不斷精進,「我希望可以做到終生修行,唔係一段短時間完成,如同人生一樣咁一直落去,打到我打唔到為止。」她視另一位日本95歲八段劍道高崎老師為奮鬥對象,「我仲記得同佢練,好怕同佢練,覺得佢會打死我。」95歲打死人似乎有點言重,但前衝一刻氣勢懾人不假,「打劍道係講究spirit,應該向前而唔係退後,攻多過守,退後成個勢輸晒,氣勢上一路往前,做人應該向前看,原理係一樣。」人如劍,劍如人生,才是Agnes畢生目標。

港故事

有些人有些事,越是美好越留不住。本土手藝、傳統行業、街頭老店,都帶給我們生活的溫度和記憶的厚度,如果你知道有這樣的故事,歡迎提供。(致電或WhatsApp 6383 6568 註明「港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