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訊】衞生署發表本港首份遇溺個案報告,分析了2012至16年死因裁判法庭登記的193宗意外淹死個案。報告指,因游泳遇溺致死的個案最多,佔整體46%。家居也暗藏不少殺機,報告提到有11人洗澡時溺斃,另有兩人則正在洗衣服,可見一桶水亦隨時搞出人命。
記者:陳沛冰
報告指出,在2012至2016年,死因裁判法庭錄得193宗非故意遇溺死亡個案,死者年齡介乎5至90歲,當中73%是男性;個案於4月至10月較常見,平均每月有4.4宗,最常見是發生於星期日。有46%(89人)游泳時遇溺死亡,佔死亡個案最多,其次21%(42人)是失足跌入水中,如醉酒或自我拍照時滑倒,7%(13人)則正進行家居活動,如洗澡或洗衣服。8%(18人)正在垂釣或水中捕撈海產。死亡個案最多發生於離岸水域,有37%,31%則發生於海灘,其餘包括12%游泳池,7%死於家中。
海灘死亡個案 88%識游水
報告又指,發生在海灘的意外淹死個案中,有88%人懂得游水,當中有兩人精通泳術,有66%個案是死者在遇溺時海灘沒有救生員。在海灘遇溺死亡的個案中,22人是清晨游泳客,於公眾海灘游泳,81%人是單獨游泳,有一名死者不懂游泳。而發生在游池死亡個案中,有兩人不懂游泳但沒有用浮板等物品,15人事發時在私人游池游水,九人則在公眾泳池游水。
值得一提的是,發生在家居的死亡個案中,有一半人是65歲以上。當中七人是在浴缸中遇溺死亡,六人在水桶中遇溺死亡;11人正在洗澡,兩人正在洗衣服;12人本身有慢性病,兩人遇溺前曾飲酒,八人事發前曾服藥,其中三人曾服食毒品。
報告又指出,有多個原因增加遇溺風險,包括曾經服食藥物、飲酒及單獨進行水上活動。136宗個案進行解剖後,有14人的血液酒精含量,足以影響判斷力及減低視覺,其中六人在海濱長廊、碼頭及船上派對期間,受到酒精影響失足跌落水。
衞生署提醒市民,必須了解家中隱藏危機,造成家居遇溺的危機或難以察覺,即使一桶水也能令人溺斃,小心留意家中潛在風險;並要特別照顧家中兒童,以及需要特別照料的成員。如有健康問題,應先諮詢醫生意見,了解自己身體狀況是否適合參與水上活動,參與水上活動前應避免飲酒,切勿服食毒品及應結伴同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