乙型肝炎病毒感染是中國人常見的問題,在香港或內地,大約8至10%的成年人口是乙型肝炎帶菌者。大部份乙型肝炎病毒是通過母體傳染給新生嬰兒,但是也可通過血液、精液和其他體液傳染。絕大部份乙肝帶菌者並無任向症狀,表面上和一般健康人無異,但是大約三分之一患者的肝臟會無聲無息地演變成肝硬化或肝癌, 因此,乙型肝炎帶菌是絕對不容忽視的問題。
筆者診治過的內地乙肝患者都會告訢我,他們是大三陽或小三陽,這個名詞在香港很少用。如果你問香港的乙肝患者:「你是大三陽或是小三陽?」他們大多會一頭霧水。何謂乙肝「大三陽」或「小三陽」?血液檢測是診斷乙型肝炎病毒感染的主要途徑。以往的乙肝血液檢測主要有五項指標(俗稱「乙肝兩對半」):乙肝病毒表面抗原(HBsAg)與表面抗體(Anti-HBs),e-抗原(HBeAg)與e-抗體(Anti-HBe) ,以及核心抗體(Anti-HBc) 。這五項檢測的結果──陰性或者陽性,顯示乙肝病毒存在與否及活躍情況,因而就有了「大三陽」與「小三陽」的分類:表面抗原、e-抗原和核心抗體三項指標陽性,稱為「大三陽」;表面抗原、e-抗體和核心抗體三項為陽性,稱為「小三陽」,其實分別只是e-抗原或e-抗體是否陽性。e-抗原陽性顯示體內病毒繁殖率較高,「大三陽」的傳染性較「小三陽」強,而且「大三陽」演變成慢性乙肝的可能性也比「小三陽」大。
「大小三陽」可以比較簡單地幫助病人了解他處於感染的何種階段,但並不能準確反應病人肝臟的受損程度,而「小三陽」這名詞更容易令患者以為自己病情較輕而忽視定期檢查或者治療,造成的後果可以比「大三陽」更嚴重。首先要明白,「小三陽」乙肝患者雖然體內病毒含量相對低一些,但同樣有傳染病毒的風險,仍然要採取措施預防傳染給家人或者伴侶。其次,「小三陽」乙肝患者也有一部份會演變成肝硬化或肝癌,每半年的定期肝篩查絕不可缺。最後,切勿以為「小三陽」不需要治療,需否治療是要根據詳細的肝臟發炎及受損程度去決定。
隨着近年乙肝診治的進步,乙肝血液檢測已經不止「兩對半」。血清乙肝DNA水平能更準確預測患者演變成肝硬化或肝癌的風險以及需否治療,而乙肝病毒表面抗原(HBsAg)檢測也不單只分為陰性或者陽性,血清表面抗原定量檢測(quantitative HBsAg)可以幫助監測乙肝治療效果。除了血液檢測,超聲波及肝纖維掃描也是評估肝臟受損程度及需否抗肝藥物治療的重要檢查。
乙肝患者需要全面了解各種檢測指標的意義,以準確掌握自己病情。如果只知「大小三陽」,則只是一知半解,更千萬不要因「小三陽」而小看自己的病情,耽誤了篩查及治療。
香港肝癌及腸胃癌基金會網址: http://www.hklcf.org
潘冬平教授 香港肝癌及腸胃癌基金會創辦人及主席
想輕輕鬆鬆健康啲,記住留意健康蘋台
http://health.appledaily.com.h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