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心見誠:情緒病患者唔可以俾人激? - 李德誠

開心見誠:情緒病患者唔可以俾人激? - 李德誠

「醫生,佢成日話要就佢,唔可以激佢,因為佢有情緒病,但係我哋成家人,樣樣都要好小心,我哋都有我哋嘅壓力,咁係咪真係唔可以激佢呢?如果唔覺意激親佢,會唔會有危險?」覆診時,K的家人憂心地問。

K患了焦慮抑鬱,主要因為感情問題和工作壓力引起,也跟她天生任性的性格有關,不過經過治療,失眠、情緒不穩、不想見人和頭痛心翳的情況已經消失,過去半年,生活穩定,轉了新的工作,壓力不大,和新同事相處也融洽,基本上屬於較理想的復原過程。不過,因為K只有二十多歲已經發病,所以父母都非常關心,有時也可能因為關心過度,經常反覆重提K的感情挫折,令K困擾不已。

另一方面,K是孻女,過往家人一直對她已比較遷就,現在K患了情緒病,家人擔心她痊癒後會復發,所以生活上各方面都盡量配合K的要求,不過,可能K本身有點兒任性的性格,明白到家人擔心她的病情,也擔心自己會病發,所以經常「提醒」屋企人,不可以「激親佢」。

其實,一般來說,只要情緒病的病情不太嚴重,日常生活輕微的摩擦、壓力,並不容易引致病發,一般病發都跟較大的打擊和長期壓力有關,所以,如非情緒病嚴重,患者並不像雞蛋殼般脆弱,有時過份遷就,反而可能影響到患者以後的抗壓力,因為家人雖然會盡量遷就,但在屋企以外的世界,生活和工作上碰到不如意的事情,始終無法避免。所以,家人只要留意有否太大的壓力或突如其來的打擊,患者生活上不要同一時間有太多轉變,其實已經足夠。

不過,如果患者是太任性的話,也需要適當的提醒,過去幾周,不少曾經患有情緒病的患者,都出現復發的情況,不少患者復發前,自己都已經察覺有情緒不穩、失眠的情況,不過,即使如此,仍然沒有理會這些警號,沒有減少接觸會影響情緒的事情,到最後,終於引致病情復發,所以,家人和身邊的朋友,適當的時候,也要提醒患者,當身體和情緒都出現警號的時候,要適可而止,避免情緒進一步惡化,到最後需要重新治療。
http://fb.me/1486drlee
李德誠 精神科專科醫生

想輕輕鬆鬆健康啲,記住留意健康蘋台
http://health.appledaily.com.h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