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程師研究】
【本報訊】反送中運動持續逾三個月,幾乎每次大型警民衝突,警方都以催淚彈驅散人群,至今已發射逾2,200枚催淚彈,民居商戶亦不能倖免。有化學工程師自發落區,由上月中旬,到港九新界六區採集逾200個塵埃樣本,測試催淚氣體殘留情況。結果發現,金鐘、上環和深水埗等曾密集發射催淚彈的地區,化學物殘餘兩至三星期不散。工程師促請警方切勿亂放催淚彈,並且要有手尾撿回彈殼,以免危害公眾。
記者:梁銘恩 周詠雯
約30人的化驗團隊由上月18日起,分別到訪金鐘、上環、九龍灣偉業街、德福花園、深水埗及荃灣等多個發射催淚彈的事發現場,以含溶劑抹布,採取物件表面的塵埃樣本。經實驗室化驗後,檢測樣本是否含有催淚氣體中,刺激皮膚、眼睛和上呼吸道的化學物質「鄰-氯代苯亞甲基丙二腈」,簡稱「CS」。
德福居民行經大堂眼刺痛
研究人員發現,金鐘、上環及深水埗一帶,即使在衝突發生後14至21天採樣,仍發現有樣本含CS化學物,多數位於有遮蓋地方,警方亦曾於該區密集施放催淚彈。民居亦受到波及,以九龍灣德福花園為例,警方曾於8月24日在平台發射催淚彈,研究人員分別在高中低層單位的窗戶發現CS化學物,殘留至少四天;位於平台的D座入口,CS更殘留至少七天。
居於德福花園D座中層的韓女士,其單位窗戶驗出CS化學物殘留至少四天,她指事發當日防暴警察突闖入平台,「都冇諗過佢咁近住宅放催淚彈」,當時家中窗戶全部打開。她其後途經大廈入口大堂時,亦感到眼睛輕微刺痛、喉嚨乾涸。
團隊初步分析,催淚煙的影響範圍與天氣和地形有關。研究團隊之一的化學工程師李浩基指,警方於狹窄街道發射催淚彈,對居民影響較大,因空氣不流通,殘留粉末容易沉積在物件表面如廣告牌、街舖外牆,或有蓋的半開放地方如天橋、大廈入口和梯間等。他以深水埗為例,8.14燒衣集會後,警方在欽州街施放達35枚催淚彈,研究人員在事發後14天,分別在欽州街、汝州街排檔和安老院舍入口的樣本中驗出CS化學物。
團隊促警方處置遺留容器
團隊促請警方不要過份使用催淚彈,亦要妥善處置遺留在現場的催淚彈容器,以免公眾健康受到威脅。政府亦應在相關地區進行化學品污染檢測,徹底清潔,確保公共地方沒有受化學物質影響。
中大呼吸系統科講座教授許樹昌指,根據臨床實驗數據,只需微量催淚煙已可刺激雙眼,引致流眼水和痛楚,濃度約0.004mg/m3,而警方驅散人群時所用的催淚彈濃度,則由4mg/m3至20mg/m3不等。但他指,難以評估CS化學物殘餘在社區的濃度,「唔好彩隻手掂到啲粉末再捽眼,有可能會感染到……但就咁路過應該冇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