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訊】「何以,這土地,淚再流……」大球場、大商場,甚至橫街窄巷都聽見今期流行的抗爭歌曲《願榮光歸香港》。創作人兼全職音樂人Thomas接受《時代》雜誌訪問時解釋,音樂可以團結人民、鼓舞士氣,他期盼藉着歌詞告訴大眾,即使處於難過及充滿不確性的時代,香港人也不會投降。
20多歲的全職音樂人Thomas分別接受《時代》雜誌及網媒立場新聞訪問,剖析創作心路歷程。8月26日,Thomas在網上討論區「連登」發文,「作咗首軍歌幫大家回血《願榮光歸香港》招virtual合唱」,並上載音樂版。貼文一呼百應,一眾巴、絲打立刻幫忙推文,又獻計如何改詞及調音,其中有人提議將「光復香港,時代革命」一句放入歌詞,其後變成抗爭口號。
「榮光」源於李白《大獵賦》
創作初心正值香港處於混沌狀態,Thomas指出,音樂是團結的工具,他認為香港需要一首歌團結人民,鼓舞士氣。
每段歌詞都有意思,第一段歌詞首先引起大眾共鳴,表達港人被剝奪自由的心聲;第二段描述反送中運動的情況,當大家見到不公義的情況,即使流血,甚至有人獻出生命,大家都要站出來;第三段「在晚星,墜落徬徨午夜」,主題是「黑暗時期大家都要繼續前進」;最後一段是展望未來,希望光明、榮耀重臨香港。
至於歌名《願榮光歸香港》中的「榮光」則是源於詩仙李白《大獵賦》:「方將延榮光於後昆,軼玄風於邃古。」Thomas盼望香港可回復為一個大家心目中的光榮、榮耀的城市,同時,香港人願意將個人的榮耀和光榮歸予香港。
作曲、填詞完成後,20多名巴、絲打義不容辭到錄音室錄音。8月31日,《願榮光歸香港》合唱版MV面世,其後在周日的「香港人權與民主祈禱會」、前晚的大球場球賽,甚至多區商場都有市民自發唱起此歌。原曲YouTube版本有超過100萬瀏覽量,更有英文和日文歌詞。
歌曲火速爆紅,有人視它為三個月以來的反送中運動紀錄,亦有人視為香港的「國歌」,惹起爭議。Thomas認為,聽眾可以自由解讀該首歌,包括是「國歌」。最後,Thomas希望憑歌寄意:「縱使身處難過及充滿不確性的時代,香港人也不會投降。」
■記者張雅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