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蘋果踢爆】
【本報訊】九龍灣智慧燈柱倒下一幕,成為反送中運動其中一個標誌性畫面。政府多番否認「多功能智慧燈柱」具備人面辨識功能,惟《蘋果》調查發現,政府早於2017年測試燈柱及相關可辨識及追蹤行人的「智慧人流管理系統」,近月才突然封口不提。創科局早前申請撥款時,更將這個高達兩億元的燈柱項目分拆成多條小賬目,綑綁其他小型民生工程一併申請,以避過財委會獨立審批。議員認為做法令人感覺鬼祟,令市民更添懷疑。
記者:梁御和
政府最早透過「起動九龍東」計劃,進行一系列涉及多功能燈柱的概念驗證(proof of concept)測試,包括在2017年的香港街馬活動中,測試智慧人流管理系統。活動當日,跑道樽頸位和輪候地點均安裝閉路電視,以人流系統分析攝錄畫面;根據官方介紹影片,系統可辨識畫面中所有行人及車輛,以綠色方框加以標示,再點算及追蹤目標。
一年後,政府在九龍東安裝七支多功能燈柱作概念驗證測試,又宣佈展開為期三年的多功能智慧燈柱試驗計劃,陸續在九龍灣、觀塘、中環、金鐘、銅鑼灣、灣仔及尖沙嘴更換400支智慧燈柱。翻查發展局及創科局的立法會文件,清楚列明燈柱具備統計人流及車流功能。
關注組質疑雲端平台可信性
至今年,新疆監控及信用系統問題漸被關注。政府資訊科技總監辦公室曾在4月一次公開活動展示智慧燈柱模型,根據當日新聞片段,模型具備辨識及追蹤行人功能。不過,同月的立法會文件已再沒提及有關功能,資訊辦最近亦多番澄清,指燈柱現時收集的數據不涉市民私隱及個人資料。
監控燈柱關注組發言人陳先生指,人流管理系統與人面辨識系統在原理上相同,都是利用燈柱鏡頭攝錄,再經後台系統進行人工智能分析,「基本上中國信用系統所需要嘅硬件佢(智慧燈柱)都齊晒,後台有乜處理其實市民好難得知……只要見到樣,AI就認到」。他又指,即使政府文件寫明燈柱數據不會交予第三方,但處理數據的雲端平台可信性成疑,過往有中國雲端平台被踢爆以保安為名將數據複製取走。
首批50支燈柱已安裝在觀塘及九龍灣一帶, 餘下350支會在未來三年內完成,整項工程涉款2.72億元。按慣常做法,創科局要向財委會申請一筆過撥款,並提交項目的獨立文件供議員質詢審批。但翻查財委會文件,智慧燈柱申請撥款過程極為隱秘,被「拆件」成多項小型工程,亦即啟德/九龍灣安裝工程(1,008萬元)、銅鑼灣安裝工程(485萬元)及資訊科技系統(989萬元)等三條小賬目,分別夾附在基本工程儲備基金的「公路」及「電腦化計劃」分目內,綑綁其他不相關的小型民生工程作整體審批,今年2月獲通過。
「拆件」申撥款 避議員質詢
基本工程儲備基金設立原意是加快小型工程審批程序,撥款不超過上限(大多定於3,000萬元以下)的工程可一併作整體審批,不用向財委會提交獨立文件,變相避開議員討論和質詢。
資訊科技界立法會議員莫乃光指,創科局去年曾向議員承諾會為智慧燈柱、數碼個人身份(eID)及新一代政府雲端基礎設施(政府雲)獨立申請一筆過撥款,「點知突然用咗其他方法(綑綁基金)去拎錢」。莫稱有關做法令議員無法正常審議燈柱項目,事後也難作跟進。他不揣測政府動機,但認為此舉令市民更懷疑當局是要將項目偷偷推上馬,「市民對政府已經有信任危機,未來推展工作只會更加困難」。
資訊辦回覆指,去年向立法會匯報試驗計劃時,已表明需就各推展地區的路面交通、設施情況諮詢區議會,建議要按實際情況分階段推行,最後採取有別於eID及政府雲的方式申請撥款,今年4月曾在立法會文件提及,不存在偷偷上馬。資訊辦又指,4月時的確在博覽活動展示「入場人數計算技術」,但早前已澄清智慧燈柱試驗計劃不會應用有關技術,也沒人臉識別功能;當局現時亦設專責委員會檢視燈柱私隱保障問題,目標今年底前提交報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