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訊】智慧燈柱近月成為社會焦點,上月觀塘大遊行最少有五支智慧燈柱遭破壞。事後網上流傳一份聲稱是智能燈柱的撥款議案,批評公民黨議員譚文豪(圖)有份贊成撥款。民建聯葛珮帆更在報章撰文,批評譚「昨日通過議案,今日卻縱容暴力拆毀(燈柱)」。但翻查資料,涉事議案與智慧燈柱無關。
葛珮帆「炒車」
網上流傳的撥款議案去年5月表決,動議內容只包括數碼個人身份(eID)及新一代政府雲端基礎設施(政府雲),葛珮帆亦有份投票表決,卻與網民集體「炒車」。
智慧燈柱、eID及政府雲早在2017年《施政報告》提出,被譽為智慧城市三大重要基建。根據立法會文件,eID項目等同虛擬身份證,市民以人臉辨識、指紋、聲紋等方式登記後,可登入使用政府網上服務;政府雲未來會用作儲存及分析各政府部門數碼資料,如市民身份、住址、收入、財產等;智慧燈柱收集的數據亦會上載政府雲作人工智能辨識。
但政府早前將eID及政府雲項目分別批予內地科企「平安科技」及「中國電信」,令市民憂慮政府內部或個人資料會被盜取監控。
■記者梁御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