捐款難救火 純心安理得

捐款難救火 純心安理得

一如過去無數人禍天災,亞馬遜雨林大火帶動網民關注和捐款潮,但學者直言捐款無助救近火,但人們依舊會在網上分享按讚和掏腰包,只求心安理得。

自我感覺良好

在法國總統馬克龍牽頭下,上月底G7領袖同意撥出2,200萬美元(1.7億港元)救援亞馬遜,名牌集團LVMH亦響應捐出1,100萬美元(8,600萬港元)、其後蘋果行政總裁庫克代表公司承諾長期捐款;荷李活影星如麥當娜和里安納度狄卡比奧等亦在網上呼籲公眾關注和應捐。截至上月底,社交網站facebook頭六個熱門捐款活動都與亞馬遜火災有關,收款機構包括協助原住民的「亞馬遜監察」、狄卡比奧創立的「雨林聯盟」以及「挪威雨林基金」等。

不過,收款團體官網表明善款是用於長遠救助居民及推動議題;眼下大火亦不是有錢就可救熄,除人禍外還涉及持續高溫、乾旱和伐林等複雜原因,但標籤如#SaveTheAmazon加深公眾誤解,認為眾籌夠多,就能解救氣象變化或直接救火。美國史丹福大學教授賴克(Rob Reich)說,捐款者一般不會先去了解受助機構背景,只考慮議題是否切身,是否有認識的人勸捐;他們信任機構的道德水平,會將金錢用於相關議題。

美國喬治華盛頓大學助理教授卡普夫(David Karpf)坦言,人們樂意貼文聲援、網上聯署或捐助數十元,是因為不涉長久承諾,但就能表現和提升自我感覺:「當你人在俄亥俄州,不可能為亞馬遜做甚麼,但看到那樣新聞,就驅使你採取行動。」但事過境遷後鮮會跟進議題。
美國Vox網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