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訊】自2016年起,阿里巴巴就以「新零售」作為發掘未來增長引擎,至6月底,集團在中國17個城市擁有150家自營的「盒馬鮮生」門店。而今年4至6月集團在中國零售商業業務的其他收入同比大增1.34倍至167.45億元(人民幣.下同),增幅主要來自天貓超市和盒馬鮮生等直營業務的貢獻。
成本高 競爭大
《蘋果》早前到阿里位於杭州多間盒馬鮮生觀察,現場所見,不少客人都以為使用「支付寶」就可以購買,最後要「臨急臨忙」在收銀機前安裝App。由於人手不夠,部份客人見等待太久,無奈放棄。
近月不斷有「新零售」的負面新聞曝光,包括阿里於今年5月首次關閉蘇州的一家門市;而永輝旗下「超級物種」虧損逐年攀升,令母公司永輝雲創至2018年前三季度三年間累計虧損達10億元。
有分析指,競爭太大,但服務、口味及創意差異不大都是「新零售」遇阻重大原因,而將店舖與網上連接,需要付出更多的營銷成本。上月美國Costco首家中國分店在上海開張半日後,因「逼爆」被迫暫停營業,亦難免對一眾中國超市造成衝擊。
阿里巴巴CFO武衛在早前業績會曾稱,現時包括盒馬在內自營業務佔集團一年整體5.7萬億元的GMV還不到1,000億,但對業務前景仍有信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