港銀行4萬億貸款「送中」東亞工銀借錢予內地比例達四成

港銀行4萬億貸款「送中」
東亞工銀借錢予內地比例達四成

香港近月反修例逆權運動,凸顯了企業靠攏內地缺陷──龐大生意面前,無論如何都要向中共低頭,本地大孖沙甚至是英資國泰(293)也沒有例外。而比起上述企業更早「送中」的,其實是香港銀行業,無論回歸前後,華資銀行被收購個案屢見不鮮;現時碩果僅存的,基本上是擁抱四面埋伏的中國業務。

香港銀行業與中國近乎密不可分,現時輸往內地貸款額已超過4萬億元。本報統計香港各間銀行去年內地貸款比例,東亞銀行(023)貸款比例高達四成,屬華資銀行中最高,中資銀行普遍超過三成以上。就算業務往來不多,股權關係亦令不少銀行難與中資切割,滙控(005)既獲中國平保(2318)入股超過7%,自己亦投資交通銀行(3328)多年,並銳意發展內地市場。

香港雖然擁有自身主權貨幣港元,但這些銀紙已沾上濃濃的中國味道,一國兩制理論上步入僅餘的28年,實際上猝然改變的可能性更高,香港金融業邁向「一國一制」,似乎只是時間問題。

過去數十年,香港致力成為外資打開中國市場的橋頭堡,進軍逾10億人的消費市場,不可或缺的就是協助資金融通;另一趨勢是中國過去10年亦致力人民幣國際化,冀與美元鼎足而立,香港這個中國資本賬近乎唯一的出口,造就了銀行資本百花齊放的局面。

東亞銀行去年內地貸款比例高達四成,屬華資銀行中最高;中資銀行則普遍超過三成以上。資料圖片

借給國企佔近1.7萬億

港人不時感到奇怪,肉眼所見工銀亞洲分行人流好像不多,但資產值已位列全港第五大,更誇張是其中國內地貸款佔比,以2018年計規模為1,778.7億元,佔其總貸款額高達39%;粗略地說,香港每一元存款,撇除法定準備金,大約三毫其實是借給內地;惟內地收入卻不成比例,僅佔總收入18%。

這種高比例中國內地貸款,並不只是出現在工銀亞洲。同樣以內地貸款比率計,南洋商業銀行高達39%,建行亞洲達36%,招商永隆為33%,信銀國際及創興銀行分別為27%及18%,至於中銀香港(2388)只得10%,比例上不算高,但其實際貸款額達1,270億元,僅稍低於工銀亞洲。

事實上,金管局有定期公佈「中國內地相關貸款」數字,最新截至2018年12月已達42,490億元,佔總資產16.1%;不過由於全球經濟放緩,貸款需求減弱,該數據較去年9月(43,210億元)及6月(44,140億元)有所減少。值得注意的是,這些貸款的借款人當中,16,890億元是借給國企,12,030億元為內地民企,餘下13,560億元為非中資企業,但款項用來發展內地。

中資銀行擁抱內地自然不過,但僅餘的華資銀行,其實一早搭上駛入內地的高鐵,資本不紅,但資金染紅。當中最有代表性的東亞銀行,中國業務過去多年由李國寶二公子李民斌領導,其放貸政策只能以越來越激進來形容。

早於2008年,東亞客戶總貸款額為2,303億元,當中990億元是內地貸款(佔比43%),79%屬有抵押;2013年時,4,053億客戶總貸款中,1,798億元為內地貸款(佔比44.4%),抵押比率為70.6%;到2018年客戶貸款總額為5,006億元,內地貸款額為1,850億元(佔比37%),佔比雖下跌,但抵押比率竟跌至42.67%,其中一個原因是近乎無底線地向金融企業放貸,300億元貸款額抵押率只得5.7%,遇上壞賬則難有資產可回收。

內地放貸令東亞見紅

而這些激進放貸,正正令東亞中期業績見紅,截至6月底止,四筆總值62億元早年批出的內地貸款評級惡化,需撥出25至30億元的減值損失,令到中國業務上半年錄得除稅前虧損39.4億元。

安全穩健的金融體系、行之有效的貨幣制度,是香港金融業的良好基因,在銀行越來越「紅」的大環境下,未來會否連這種基因都被竄改?曾經問香港人應否加入共產黨的金管局前總裁任志剛,曾提倡研究聯繫滙率改掛人民幣或一籃子貨幣,繼而要求人民幣及美元代替港元作交易貨幣;金融威脅並非天馬行空,金管局如何就這些有損香港穩定的「意見」見招拆招,市場拭目以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