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融業染紅 中資屢吞併華資行

金融業染紅 中資屢吞併華資行

【本報訊】本報記者翻查資料,華資銀行被中資吞併歷史上屢見不鮮,近年最新鮮的是廣州市政府窗口公司越秀企業,2013年以116億元收購創興銀行(1111)約75%股權;廖氏家族在高溢價下將銀行拱手相讓,65年歷史的老牌家族銀行就此告一段落。

2008年,伍宜孫家族向招商銀行(3968)以193億元出售所持有的53.12%永隆銀行權益,其家族成員逐步撤出董事局,去年更易名為「招商永隆」,港資痕跡進一步被抹去;再回溯1986年中信集團收購嘉華銀行,再由中信嘉華銀行易名為中信銀行,都可見華資家族足印漸見模糊。

友聯銀行1986年因經營不善,被中美財團收購,繼而於2000年被中國最大銀行工商銀行(1398)收購並私有化,變成今天的工銀亞洲。2006年建設銀行(939)收購美銀亞洲,變成建行亞洲。

滙豐擁抱大灣區

事實上除中資外,星展集團昔日天價收購道亨銀行,華僑銀行吞併永亨銀行,加上中共早於戰前已在港建立戰略據點,例如有中共背景的莊氏籌辦南洋商業銀行(2015年被另一間國企中國信達收購),令華資家族銀行市佔率越來越低。

除貸款灌輸中國,香港銀行業擁抱中國的方式,很多時候可能是股權上的「交往」。滙豐銀行是典型的例子,這間銀行雖然生於香港,但1992年透過併購英國米特蘭銀行,遷冊至倫敦,惟未忘記中國才是環球經濟增長引擎。2002年,滙豐入股平保,2012年出售,現時風水輪流轉,平保持有滙控超過7%,成為單一最大股東,但前者強調入股是財務投資,不涉實際營運。另外,滙豐早於2004年購入交行19.9%股權。

與近月「中伏」的國泰航空母公司太古(019)一樣,滙豐業務上擁抱中國,擁抱習近平提出的國策,無論是一帶一路或大灣區,對這間銀行來說都是未來發展的重中之重。

滙豐行政總裁王冬勝則是集團「中國通」,在商業上成功,政治上亦八面玲瓏,其政協身份代表滙豐及本地金融業發聲,與內地官方保持暢順溝通;他亦是香港總商會常務副主席,在香港不少諮詢委員會均有任職,故每次港府高層空缺,王冬勝總是熱門潛在人選。近日社會事件,這間銀行亦發聲明譴責暴力,期待香港和平及繁榮穩定發展的同時,亦不忘指出「要為中國經濟的未來作出貢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