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訊】人體腸道內有多達數百億的細菌,醫學界近年研究發現,炎症性腸病的元凶可能與患者的腸道微生物群種類有關。美國及加拿大專家正鑽研利用糞便移植技術,即移植健康人士糞便的正常菌群到患者腸道內,改善發炎情況,結果顯示部份曾接受糞便移植的潰瘍性結腸炎病人,病情有好轉,但要進行臨床治療應用,仍需進一步研究再確定效果。
腸胃及肝臟科專科醫生許懿德表示,糞便移植技術在外國有應用在感染了難治性梭狀芽胞桿菌的人士,或患有柏金遜症、自閉症及腦神經疾病的患者上。至於此方法對炎症性腸病的作用要再探討,加上治療要重複進行在患者身上,故暫時未列入認可治療方案。
宜少吃加工食品
許指炎症性腸病很難預防,但建議市民要保持健康及均衡飲食,減少吃加工食品,有懷疑症狀要及早求醫。醫生一般可透過大腸鏡檢查,或糞便測試即「大便鈣衞蛋白測試」,了解腸道有否發炎情況及其程度,幫助確診。治療方面,傳統治療包括消炎藥物、抑制免疫系統藥物等,比較新的治療包括注射生物製劑,以控制腸道發炎問題。
■記者梁麗兒
想輕輕鬆鬆健康啲,記住留意健康蘋台
http://health.appledaily.com.h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