狂瀉屙血 個案20年飆7倍 炎症性腸病 穿腸致命

狂瀉屙血 個案20年飆7倍 
炎症性腸病 穿腸致命

【本報訊】經常腹瀉、腹痛停不了,小心是患上與自身免疫系統有關的炎症性腸病(Inflammatory Bowel Disease即IBD)。腸胃及肝臟科醫生表示,炎症性腸病在本港過去20年激增7倍,本地現時有3,000多名患者,不少人因腸道發炎,引致持續腹瀉、屙血,甚至引發肛門瘺管,嚴重可威脅性命,呼籲市民出現相關症狀應盡快求醫。
記者:梁麗兒

香港炎症性腸病學會會董兼腸胃及肝臟科專科醫生許懿德表示,炎症性腸病包括潰瘍性結腸炎及克隆氏症,均屬自身免疫系統出問題,引致攻擊腸道或整個消化道的疾病。本港每10萬人約有44人患此病,兩種病的比例為1比1。以本地一間大型急症公立醫院為例,20年前,大概要跟進50至60名患者,現時增至300多人,幾乎每星期都接獲1至2宗新症。本港炎症性腸病與其他亞太地區一樣呈上升走勢,預計未來8至10年仍繼續增加。歐美早年也有此情況,現時走勢趨平穩。

許指醫學界暫未掌握炎症性腸病的成因,但估計有幾個重要因素,包括遺傳基因,本港約3%患者有家族病史;另外,上升趨勢與飲食習慣有關,包括西方化飲食,有研究發現此炎症與個別食物添加劑有關連,「推斷有呢類遺傳基因嘅人,再加埋食過某類添加劑便會誘發呢個病」,也有指與高糖、高脂肪飲食有關,亦有研究指出,飲食及環境衞生差的地方如印度,炎症性腸病的發病率較低,反而較先進地方包括本港則有較多個案。

有科學家曾估計,人體自小從環境所接觸的病菌種類,都會影響日後患該病的風險。近年有新研究指出,該病與腸道的微生物群有關,其中有一至兩種被指與該病有關連,但仍在探討。

30歲婦肚皮滲出大便

炎症性腸病發病年紀多為20至40歲人士,也有年輕至10多歲患者,為生活帶來很大困擾,包括每天腹瀉可達10次。潰瘍性結腸炎主要影響大腸,炎症較多發生在黏膜層,可致腹瀉及屙血,嚴重會有爛腸情況,或要經做手術切去有關部份作治療。至於克隆氏症較難處理及根治,患者整個消化道都會發炎,包括口腔、食道、腸胃及肛門,引致腹瀉、腹痛症狀,也可造成胃痛、發燒,以及有瘺管致大便滲漏,約兩至三成病人會出現此問題。曾有30多歲求診女士,因克隆氏症引致肚皮出現瘺管,每次進食後都有大便經肚皮滲出,需要用造口袋協助,也難以正常返工。

部份病人或會將炎症性腸病與一般腸胃炎或腸易激綜合症混淆,但後者兩種疾病都不會有屙血或變得消瘦的情況。許提醒市民若持續腹瀉逾兩至三星期、無故消瘦、有屙血、屙水或大便不成形,以及發燒等相關症狀,應及早求診。間中都遇到有病人因病情輕微,延遲一至兩年才求診,警告若病情轉差,可引起嚴重併發症如穿腸、膿腫,威脅性命。

想輕輕鬆鬆健康啲,記住留意健康蘋台
http://health.appledaily.com.h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