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成兒童焦慮 女孩睹白衣人暴行受驚

三成兒童焦慮 女孩睹白衣人暴行受驚

【本報訊】反送中運動持續多時,警民衝突場面令兒童情緒健康亦受影響。有調查發現,近三成8至14歲受訪兒童的焦慮和抑鬱等級達「需要關注」,甚至「臨床」等級。研究團隊表示,過往兒童壓力主要來自學業和家庭,但近月反送中運動亦成為其中一個對兒童情緒產生負面影響的主因。有10歲小朋友稱,從網上看到7.21元朗恐襲片段時感到害怕。

44%訪談者憂自身安全

這項由明愛堅道社區中心聯同香港公開大學應用社會研究系實習生進行的調查,於8月訪問64名8至14歲的兒童,再隨機抽樣18人作深入訪談。研究發現影響兒童情緒健康的因素,包括學業壓力、家庭關係及政治環境。

在深入訪談的18人中,有44%受訪者表示,對社會事件產生負面感覺,例如擔心自身安全,「驚自己俾人踩到,或者整跌」,形容情況危險。另有近四成受訪者稱,每日都要花近三小時於做功課及學習上,半數受訪者指家長於其心目中形象較差;有受訪者更以「老虎」、「老虎乸」形容父母。

10歲小六學生劉同學表示,反送中運動引起示威衝突,令她感到不開心。她特別提到7.21元朗白衣人毆打車廂內市民一事,令她感覺很害怕及擔心。
她指,父母都有跟她解釋反修例運動起因及經過。14歲中二同學Queenie則認為示威活動有「少少血腥」,會盡量避開遊行地方。

明愛堅道社區中心社工文子君表示,該中心暑假時有外出活動,有參與小朋友表示擔心外遊活動遇到示威活動,感覺不安全,「最怕會見到有人打交」。被問到家長應該如何處理兒童因反修例運動出現的負面情緒,文子君建議父母應該專注處理子女情緒,其後再跟他們解釋事件經過,包括兩方立場,而非與子女討論事件的對錯,更不應強迫年幼子女要有立場。

文子君又認為,政府應加強學校社工的人手比例,以及針對兒童、青少年精神健康調查等。

■記者李思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