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地豬肉價格急升,搶救豬隻生產、穩定豬價被中共官方視為「重大政治任務」。但想不到是,當局竟主動出擊,「出口術」抹黑豬肉。官媒《生命時報》近日在微博刊登報道,罕見地力數食豬肉不健康,除了稱食豬易肥、膽固醇影響心血管健康,又拿烹調方式大做文章,報道公開宣稱「少吃豬肉更利於健康」,實質為降低市民對豬肉的剛性需求。
《生命時報》由中共中央機關報人民日報社主管、環球時報社主辦,每周二、五出版,官方微博前日刊登將於周二(10日)出版的頭版文章,大字標題「豬肉還是少吃為好」。文章由中國食豬起源、豬價上升原因都有提及,還訪問多位畜牧業專家及醫生,為政府發動的豬肉保衞戰護航。文章稱,受非洲豬瘟影響,豬農擔心損失而不養豬,造成豬肉太貴吃不起,中央到地方則密集推出穩定肉價的措施。交章又借專家意見,呼籲市民趁機改變飲食習慣:「改換一下口味,多吃些更健康的肉。」
指易肥高脂極盡妖魔化
文章不尋常地批評由來已久的中國吃豬傳統,稱大量吃豬對健康不好:「豬肉脂肪和膽固醇含量高,蛋白質相對牛羊肉而言,含量較少」,又指多食豬肉容易肥,膽固醇令心血管增負擔,易誘發動脈硬化。就連煮豬方式也被批評:「從烹飪和製作方式來看,豬肉多用燒、熘(粵音溜,與炒相似)、炸等高油高鹽的烹調方式」,讓人多攝入脂肪和鹽,又稱香腸、午餐肉加入的亞硝酸鹽威脅健康。武漢市中心醫院臨床營養科副主任醫生許淑芳在文中點出主旨:「其實不管豬肉貴不貴,大家都應該改善一下現有的飲食結構,少吃些豬肉,多吃些白肉。」但同屬紅肉的牛類及羊類則未提及。
許醫生還提出不少「不吃豬肉」的意見,包括以雞肉、魚肉等白肉取代豬肉;多吃蔬果,減少進食肉類;進食禽類內臟補充鐵質。文章溫馨提示:「有很多食物中的營養能更好地『取代』豬肉」。香港家營營養中心營養師吳瀟娜向《蘋果》表示,包括豬肉等紅肉擁有鐵質及維他命B雜,比白肉豐富,可幫助補充鐵質預防缺鐵性貧血,不應以雞肉或魚肉代替豬或牛肉,並建議每周食用的紅肉不多於500克。
文獻記載,中國吃豬歷史追溯到西漢時期(公元前202年),明朝以後逐漸成為中原的主要肉食。一直以來,中國都是全球最大的豬肉消費國,美國農業部數據顯示,中國作為全球最大的豬肉生產國和豬肉消費國,去年生產5,400萬噸豬肉,佔全球總產量47.8%。同時,中國去年食用約5,590萬噸,佔全球豬肉總消費量約50%,至於牛肉、羊肉消費量分別為約800萬及500萬噸。
網民︰真無恥
官方媒體振振有詞,但內地不少網民看穿妖魔化豬肉的把戲:「這不是騙我們不吃豬肉,然後降低豬肉價格嗎?真無恥!」
《生命時報》/《蘋果》記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