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香港電影的數目比較少,自己都比較少入戲院,反而卻比往年多了到劇場去。今年至今看了七齣舞台劇/音樂劇,除了年頭在倫敦看了夢寐以求的旋轉舞台原版《孤星淚》(Les Misérables)(現在劇場已裝修,很大機會不能再看到這個版本了),還在香港看了幾齣很出色的作品。有趣的是,看過的每一齣都各有特色,每一齣都像在替我探索舞台的可能性。
音樂劇中,有片段式敍事,探討粵語與香港故事,由超靚聲的無伴奏合唱劇團「一舖清唱」主演的《維多利雅講》;劉守正、鄭君熾主演,無論演、唱、劇本、製作都是香港舞台劇高水準示範作,香港話劇團的《大狀王》;與及正在演出中,娛樂性極高,沒有一秒悶場,吳鎮宇、王菀之的《First Date》。
劇戲類,有彭秀慧一個人撐足全場,分飾幾角,演技大爆發的《月球下的人》;猶如愛情論壇,以情敵兩邊角度去把愛情化成戰爭,蔡卓妍、卓韻芝的《情敵勸退師》,以及可一不可再,潘燦良、蘇玉華等主演的亞洲劇壇巨作《如夢之夢》。
大半年過去,回顧這些香港作品,最驚喜的是《維多利雅講》;劇本質素最高,劇力最強的是張飛帆編劇的《大狀王》;然而讓我印象最深刻,最震撼的還是《如夢之夢》,單是她的表演形式,已為我們帶來了前所未有的舞台體驗。
劇情與演出的出色部份暫且不說,先說個有趣的數學題,表面上她的票價最貴,$1,450一張票,但同時她亦是票價最平的,因為演出長達八小時,而我還要坐在全場最正中最好的位置(感謝潘燦良先生出手),平均每兩小時都只是三百多元,比起其他演出都要平得多。
八個小時中,幾十位演員圍着一個四方框般的四面舞台,按着劇本的設計隨時在不同的位置演出,觀眾就被四邊的舞台包圍着,因應着演員演出的位置而自己調節旋轉椅的方向,這個設計確是前所未有,堪稱為「四面台」這個詞語重新定義。
曾說過,舞台的現場演出,從來都有着電影難做到的現場吸引力,可是舞台劇因為演出特性的關係,不可以在太多座位的場館演出,所以要在座位、票價、場數、收入、成本這幾點做到平衡,一直都是最大的難題。最常用的演藝學院歌劇院約有一千左右座位,只是紅館的十分一,即是要舞台劇要演出十場,才能追到紅館的一場;然而這次《如夢之夢》更特別,由於要做到讓觀眾包圍在舞台之中,所以位置最好的觀賞區座位只有一百五十左右!就算加上部份視線受阻的旁邊觀眾席,每場也只有四百人左右可觀賞到。一個八小時的演出,演出二十場才能追到紅館一場的入場人次,如果她變成自給自足的恒常演出的話,票價要多少才能回本?
這個難題,無人懂得答。但若你問我,經歷過這八小時後,最好的位置,我覺得五千都值。
撰文:陳詠燊
奮鬥房
《逆流大叔》編劇、導演,寫了18年劇本,自覺最代表到個人思維其實係《追擊8月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