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元前73年至71年間,意大利南部那不勒斯(Napoli)北的卡普阿(Capua)發生了大規模動亂,由《斯巴達克斯》(Spartacus)帶領大規模的角鬥士奴隸起義,史稱「第三次奴隸戰爭」(Third Servile War),是一場反抗奴顏婢膝,反抗奴役,和為生存自由之戰。結局悲壯慘烈,反抗軍遭殘暴羅馬軍團追剿,至全軍覆沒,歷史傳聞被俘者五六千人,判釘十字架,沿路直排到羅馬。傳說(其實應是電影場面)羅馬軍團要俘虜供出斯巴達克斯時,眾人齊聲高喊,「我就是斯巴達克斯」(I am Spartacus),是最早的「不篤灰、不割席」的激昂場面。
這故事於1960年拍成電影,港譯《風雲群英會》,以霍華德·法斯特(Howard Fast)同名小說為藍本,由已故天才導演史丹利·寇比力克(Stanley Kubrick)執導,卻·得格拉斯(Kirk Douglas)主演。我在Netflix重看,留意到編劇道爾頓·特朗勃(Dalton Trumbo)的一些故事。
特朗勃是四、五十年代的出色編劇, 1947年他被美國「眾議院非美活動調查委員會」(House Un-American Activities Committee ,簡稱HUAC,或稱非美會)傳召,因拒絕提供證詞協助調查共產主義對電影行業的影響而被控藐視國會罪,判囚近一年,是「荷里活十君子」之一。這場荷里活風波,是四五十年代麥卡錫主義橫行時期的一環,也是對抗共產主義滲透運動的一部份。大量電影工作者被傳召作供,並且要求提供有共產主義傾向的行家名字給委員會調查,鼓勵互相「篤灰」。結果是,大批電影工作者被列入黑名單,荷里活的電影公司受壓而不予聘用;拒絕為委員會作供者則控以藐視國會罪判刑。我看過那張黑名單,有導演、製片、演員……,很大部份都是編劇者。據《維基》粵語版釋義:「麥卡錫主義(McCarthyism)係指無足夠證據就指控人謀反,典故係1950年代美國政治人物麥卡錫為咗反共,老屈好多人同共產黨有關連。」
老屈,要人人表態過關,否則冇飯吃,看來非強國獨有。
前美國總統朗奴·列根於時為「美國演員工會獎」主席(President of the Screen Actors Guild),是他從政的萌生期。他於1947年10月23日在聽證會作供記錄末段節譯如下:
「主席先生,我厭惡他們,我憎惡他們的哲學,但我更痛恨他們的手段,那些第五縱隊,是不誠實的……」(Sir, I detest, I abhor their philosophy, but I detest more than that their tactics, which are those of the fifth column, and are dishonest…),並且矢志滅共。四十四年後(1991),蘇聯解體,一般認為拜他所賜。
美國的電影工作者還是比較幸運,麥卡錫主義期間,黑名單中人,有些移師歐洲發展,很多編劇用別名做幕後寫手,有些繼續抗爭,引用憲法第一修正案和政府周旋。最大功勞,還是有賴業內良知的堅持,把惡法逐步衝破。到了1960年《斯巴達克斯》上映時,特朗勃(Dalton Trumbo)已經可以名正言順出編劇排頭,亦讓世人知道他是膾炙人口,電影《羅馬假期》的寫手。
正義、抗爭之名經常亂掛,又如易服,人盡可衣,因時而裝,因地而卸,撲朔迷離。斯巴達克斯這個上古英雄人物,一度被馬克思主義者奉為抗暴英雄,供奉於前蘇聯及一些東歐共產主義國家。非美時期的荷里活,也確實出現了大量的左翼藝術工作者或共產主義的慕道者,宛如時尚,相信是美國30年代經濟大蕭條之後的社會現象產物。今日時移世易,斯巴達克斯則反過來對抗專制獨裁政府。世事真莫「如夢幻泡影,如露亦如電」!
近日讀中國通、美國前國防政策顧問白邦瑞(Michael Pillsbury)的《百年馬拉松》(The Hundred Year Marathon),恍如讀他的懺情錄。白邦瑞早年猶如當年荷里活紅潮中的知識分子,對中國充滿憧憬,不諱言是「擁抱熊貓派」鼻祖,但時間讓人消磨,事實令人驚醒,對於曾獻策或參與、支持對華施行「參與政策」(Engagement Policy)失效而感到懊惱,《百年馬拉松》乃為易服之作。
西方社會,由斯巴達克斯的古羅馬帝國起,經歷公元兩個千禧世紀,歷劫艱辛,才發展出近代較為文明的開放社會,讓人可以自由思想、啟發反思、自省的能力,建立及發展出體制錯誤可以有機修正的機制,稍有所成。斯巴達克斯公元前一百年生,若穿越則我國西漢,遊歷上下幾千年,秦王漢武,唐宗宋祖,有那一個朝代,不是軍閥流氓更迭交替的歷史,暴力管治宛如鐵的定律,斯巴達克斯得知,亦不得不英雄氣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