隔岸觀火,觀者的心態不一定是置身事外、看看熱鬧算了。這不難理解,因為觀者可能有親友或房地產財物等在着火的地方,也可能純粹是對那地方有深厚的感情,看着熊熊烈火毀物傷人,難免關心和擔心,甚至焦急得五臟如焚(字斟句酌的讀者請放鬆一點,以上不是解釋成語)。
香港着火了,已三個月,火不但沒有熄滅,火勢還越來越大。我人在美國,可說是隔岸,而我一直留意事態的發展,不是隔岸觀火是甚麼?但我的觀火態度顯然是極度關心。有看我臉書的朋友也許留意到,這三個月我在臉書貼的東西,大多和香港的抗爭運動有關,近月尤其如此,至少佔了八成。以前常見的哲學絮語、個人反思、烹調照片、趣怪短片、美國新聞等等,現在都少見了;以前不少貼文是英文的,現在則絕大多數是中文的。那是自然流露,實在是心思都給香港發生的事佔據了。
內子比我更甚,不但每天都留意香港新聞和觀看政治評論,心思被佔據,情緒受波動,語言習慣改變(現在不時在句子裏加插以前從不會出自她口的「仆街」和「柒婆」,範例當然是「仆街何君堯」和「柒婆林鄭」),還查考了大量有關香港抗爭運動的資料,旁及中國大陸方面的,例如中共的權力架構和內部鬥爭、中國近年的經濟發展及其中的種種問題,連中國的金融政策和銀行體系,她現在也所知不少了。她花在關注這場運動的時間,比我多出至少一倍。
雖然極度關心,但我沒有大發議論,不但在臉書沒有,在親戚朋友之間也沒有。正如我在〈冷氣軍師〉一文說過,我自問對現實政治的了解不夠深刻,沒有甚麼值得公開發表的見解,倒不如默默關心和支持,在臉書轉貼應該廣傳的消息和資料(當然會先盡量fact check),有美國朋友問及香港的抗爭運動時,向他們解釋清楚。(可是,還是有人說我是冷氣軍師,我只能嘆一聲無奈!)
至於私下也甚少與親戚朋友談論香港的情況,當然是因為不想影響感情。我就見過由於黃藍之別,有些朋友鬧翻,有些親人疏遠。雖說黃藍是政見,可是,如果身為黃絲的你加上那句「黑白是良知」,你的藍絲朋友或親人很可能會立即大為光火,決裂的種子便迅速開花結果。因此,保持緘默不失為保持良好關係的好辦法,縱然你心底裏還是有這個想法:「如果他 / 她是藍絲,我真的要好好重新評估這個人!」
說個小故事:我認識一對兄妹,都是非常關心香港抗爭運動的隔岸黃絲,卻不肯定對方的立場,都擔心對方是藍絲。有一天,哥哥終於忍不住,打電話給妹妹,試探一下;幸而三五句對話之後,便肯定大家是同一立場,問題只是誰比誰更黃,然後開懷暢談,兩兄妹頓然感到親近了不少。然而,假如他們是一黃一藍,結果會是如何?那不難想像。
隔岸藍絲也是隔岸觀火,而且也有不少是真心關心香港的,只是對那「火」的理解跟隔岸黃絲的大相逕庭。我說的黃絲和藍絲,都是香港人;隔岸的,都是在香港出生成長,後來才移民外地的(主要是歐美澳洲加拿大)。移民歐美澳洲加拿大或長期在這些地方居住的中國人,連被稱為「藍絲」的資格也沒有。這些人我領教過,雖然不是全都如此,但我見過不少是這樣的:享受歐美澳洲加拿大的自由,卻擺脫不了中國式的思維,甚麼事情都幫着中國。五年前雨傘運動期間,我在一個華人聚會裏遇到這樣的一個中國人,她問我:「你們香港人很奇怪,英國人統治你們時,你們不爭取甚麼民主呀普選呀,現在回歸了,你們卻來爭取!」我沒有直接回答她,因為知道解釋只是浪費時間,於是扯開話題,但心裏說:「呸!你根本不認識香港。」
不過,最令我疑惑的是以下的隔岸態度(我認識至少兩個人有這態度):某某在香港出生成長,後來才移民外地;香港現在的情況,他們不大理會甚至完全不關心,彷彿香港跟任何其他的一個「外國地方」一樣,與他們無關。這,不是太無情了嗎?
(隔星期六刊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