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港故事】見盡百態殯儀佬調解陰陽間

【港故事】見盡百態
殯儀佬調解陰陽間

上月中,機場「和你飛」靜坐集會期間,一名內地記者與示威者發生衝突,最終演變成示威者以行李車及鐵欄包圍警車,當晚一名「白頭佬」挺身而出,勸喻示威者冷靜,更獨力搬開鐵欄,他一度被誤認為機管局職員。

原來,他是一名殯儀「棺材頭」,十五年前由會計部阿頭轉行當上棺材頭,為先人搞白事,亦為生者排解紛爭。
記者:潘婉玲
攝影:司徒韋桐

白事照出人性醜惡

「其實嗰晚做嘅嘢,同平時殯儀做嘅差唔多,都係為大家制訂滿意嘅解決方法。」然而,事件卻無法達成預期效果,陳振哲(Richard)無奈表示,事件令他備受正反兩派非議,吃力不討好。擁有調解員資格的Richard,擅長做和事佬,2017年,大埔定慧寺被揭非法經營骨灰龕,大批市民欲到場取回先人骨灰卻不得要領,Richard亦居中調停,期間更被定慧寺職員打傷。

人生如戲,白事猶如照妖鏡,人性醜惡盡現,任「棺材頭」(即負責整個殯儀過程統籌者)的Richard早已見盡人生百態「一位老婆婆過身,喺靈堂內我感覺到佢新抱同其他親人格格不入,過兩日,新抱畀警察拉咗,懷疑佢殺咗奶奶。」亦有先人二奶辦喪事,正室到來踩場,甚至先人兒子帶同多名「老婆」盡孝。

Richard表示,若不想「失禮死人」,家屬應事前「傾掂數」避免爭執。宗教戰爭自古有之,戰火更蔓延至靈堂,「阿爸走咗,佢無宗教,阿媽要打齋,阿仔信基督教嘅,好常見㗎!」為令家屬安心,Richard會安排儀式分開進行,先做法事,再辦追思會。勸交多年,Richard干脆修讀調解員課程,並於九年前考獲專業資格,而為了解答家屬有關遺產稅問題,他竟花了十年時間到城大修讀法律課程,最終獲得碩士學位。面面俱圓,儼如老行尊,其實他於十五年前才半途出家,由「睇住盤數」變成「瞻仰遺容」。

Richard枱上經常放置了一副副小棺木作辦,方便客人選擇。

骨灰罈可按個人信仰而刻上合適的經文。

棄高薪厚職 賺死人財換天倫樂

現年47歲的Richard,中學畢業後加入安永會計師行,其後轉到跨國公司任財務總監,三十來歲便高薪厚職,原是一眾打工仔的人生目標,然而,隨着公司業務逐漸北移,Richard需經常返內地公幹,周末才回港享天倫樂,為免錯失與妻女的寶貴時光,十五年前,Richard窺中殯儀業有發展空間,遂硬着頭皮到紅磡各長生店叩門,然而,「死人財」不易賺,更碰得一鼻子灰,「個個當我儍仔咁!」數個月過去,Richard依舊入行無門,遂轉戰和合石墳場,最終於石廠遇上恩師司徒愛麗,「我諗佢開頭都打算hea住我先,點知我真係日日去搵佢。」

身為葬禮總統籌,Richard除了拆彈,亦要了解各處習俗,例如:有人會於白事期間煮飯,再將親戚朋友鄰居借出的金器放於飯煲中,過程被視作祈福儀式,非作食用。亦有鄉間傳統,會於先人雙腳套上紅鞋出殯。生有時,死有時,然而不在鬼節時,原來暑假是殯儀淡季,天冷易生病,體弱者較難熬過,冬至、農曆年前後喪事特別多,因此有大節不留人之說。

面對死亡多年,記者以為Richard對此早已麻木,他反駁「唔係㗎,有時會行埋一邊眼濕濕。」Richard至今仍難忘一具出生僅兩天的嬰兒遺體,「個身好多針孔,就算用最細嘅棺木,對佢嚟講都太大,最終將佢放入個紙盒,再放入棺木。」,說時難掩傷感。為先人籌辦過的白事數之不盡,有從簡的,亦有風光大葬的,對於自己的身後事,Richard坦言,要省過瞻仰遺容一環,「邊個想睇我個死樣呀!」身為基督教徒的他,只期望辦一場簡單卻莊嚴的追思會,「可以帶冇宗教嘅朋友返教會,幾好吖!」

快錢搵唔到 抱持助人心態

於Richard心中,做殯儀除了膽大心細,亦需有良心,他透露,目前要辦一場「好睇」葬禮約為6萬元,惟他的友人曾獲親友「轉介」,最終遭收取近廿萬元。Richard指,葬禮費用價格差距大,其中受棺木及場地影響,一副棺木索價由數千至過百萬元不等,豐儉由人。而富豪首選北角殯儀館,猶如有錢人吃飯首選四季酒店,紀律部隊、江湖人士則多選紅磡世界殯儀館,生前鬥得你死我活,死後卻同館而祭。

由於業界青黃不接,欲入行者亦苦無門路,Richard八年前決定開班授徒,為業界培育新血,修畢課程後,學員可獲介紹工作機會。然而,報讀者多,入行人數卻少,大部份年輕人短暫嘗試後退縮,「有個後生仔,返咗一日工,女朋友話『你掂過死屍,唔好掂我!』」咁就冇做喇!」其實,業內工序繁多,並非每個職位皆需觸碰屍體,惟外界對殯儀仍諱莫如深。Richard自言幸運,由於外公曾於內地任「喃嘸佬」,太太任醫護,因此他轉行與死人打交道,母親及太太並沒反對。Richard坦言,殯儀並非「搵快錢」行業,有意入行者更應抱「搞白事,幫後人。」的心態,因此,Richard偶爾會義助低下階層辦喪事,「如果你想搵快錢,我會勸你唔好入行。」

港故事

有些人有些事,越是美好越留不住。本土手藝、傳統行業、街頭老店,都帶給我們生活的溫度和記憶的厚度,如果你知道有這樣的故事,歡迎提供。(致電或WhatsApp 6383 6568 註明「港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