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鄭月娥撤回送中法案後,美國眾議院議長佩洛西(Nancy Pelosi)發聲明,指撤回「那危險的引渡法案」是好事,「但尚有很多工作須做,以徹底實現港人的合法願望」。《環球時報》總編胡錫進在Twitter轉發了佩洛西的聲明,並用英文評論:"The US & Hong Kong have similar values but their interests are different; there is difference between Chinese mainland and Hong Kong in values but they share interests. Interests are more significant than values in defining relations. Politians such as Pelosi are harming Hong Kong."
胡總的英文寫得比何君堯好,至少正常人看得懂,但表示「政客」的politician卻拼錯了——Politian是意大利文藝復興詩人Poliziano的英語化名字。現在我想談的不是胡總的英文,而是他的價值觀。身為黨媒喉舌,他這番用外語講的真心話,大概很能代表中央政府以至於一般大陸民眾的想法。Interests者,「利」也;values者,「義」也。胡總所論,說穿了就是中國古人的「義利之辨」。
胡總認為,美國和香港有相似的價值觀,即「義合」,而中國大陸和香港在價值觀上有差異,卻有共同利益,即「利同」。他進一步說,在界定關係時,利重於義。結論:像佩洛西這樣的政客正在傷害香港。整段話的邏輯是,美國介入香港事務,影響中港關係,即影響香港的經濟利益,所以是「禍港」。
我不得不指出:中共的價值觀,跟中國傳統價值觀有極大差異。孔子說:「君子喻於義,小人喻於利。」(《論語.里仁》)君子通曉道義,小人則通曉利益。你說values不重要,interests才重要,沒問題,這不過表示你是小人。是小人,就不要論政執政,應該下海從商,因為治民利國之事,小人是不懂的。不服的話,可找孔子辯論,或索性重演一九七四年歷史,搞個批孔運動。
然而批孔是不夠的,因為義利之論,早已在中國文化土壤落地生根。孔子那句話尚流於二元對立,沒說到關節位,試看《易·文言》:「利者,義之和也……利物足以和義。」朱子《周易本義》解釋:「利者,生物之遂,物各得宜,不相妨害,故於時為秋,於人則為義,而得其分之和。」細味「物各得宜,不相妨害」此語,已隱然發十九世紀米爾(J. S. Mill)《論自由》的先聲。可見在中國聖賢眼中,「利」是物各得宜,不同而和,義、利非但沒有對立,反而是辯證地統一。中共國人不懂中國老祖宗的優良文化,不足為奇,奇怪的是,他們不是從小學習馬克思辯證法嗎?怎麼連義、利的正反合也弄不清?
中國聖賢早有共識:有義,才會生利。《周語》載周襄王大夫富辰說:「夫義所以生利也……不義則利不阜(阜即廣大)。」據《孔叢子》,孟子曾問子思,治民第一件事是什麼?子思答道:「先利之。」孟子說:「君子之所以教民,亦有仁義而已矣,何必曰利?」子思的答案很精警:「仁義固所以利之也。上不仁,則下不得其所;上不義,則下樂為亂也。此為不利大矣。」子思所謂「利」,其實是「義」:當權者不仁不義,才令人民作亂,所以缺乏仁義的政權,就是破壞利益的罪魁禍首。
像以上的「義利論」,在中國典籍俯拾即是,不勝枚舉,其道理之顯淺,更是畫公仔畫出腸。是否跟胡總所講的「唯利論」完全相反呢?以共同利益為前提的關係,歐陽修名作〈朋黨論〉早已定義得很清楚:「大凡君子與君子以同道為朋,小人與小人以同利為朋,此自然之理也。然臣謂小人無朋,惟君子則有之。」又說:「小人無朋,其暫為朋者,偽也。」這幾句話,歐陽修已直接給胡總打臉了,中共國人看過沒有?
香港人的價值觀,其實不單跟美國人接近,更與中國聖賢接近。港人守義,則利在其中;黨媒重利,則不免於害。大陸、香港在價值觀上的差異,是共產主義與華夏文化的差異,這叫「華夷之辨」,不可不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