救得一張得一張收集文宣 保留真相

救得一張得一張
收集文宣 保留真相

【守住記憶】
【本報訊】「記憶係好脆弱嘅一樣嘢,點樣令記憶可以永恒呢?學張國榮喺《東邪西毒》講,就係唔好忘記。」反修例運動燃燒近三個月,港大畢業生黎的琛現身每場遊行集會,趕在催淚煙與子彈前,拯救文宣紙本:直幡、橫額、標語、貼紙,大大小小累積了約600件。收集,紀錄,保存,拒絕遺忘,「假設2100年個世界未完,最少會有堆人知道,2019年嘅香港發生咗乜事。」
記者:周婷

黎的琛小心翼翼撕下貼在燈柱、鐵欄上的文宣,再用文件夾或貼在簿上保存。翁志偉攝

修讀人類學的黎的琛希望未來有更好的地方保存文宣。李潤芳攝

黎的琛會將文宣小心存放在膠文件袋中。

黎的琛讀人類學,對考古及香港文化情有獨鍾。反修例運動爆發以來,網上湧現大量文宣,「要攞得晒係無可能,(紙本)係由虛幻變實體,所以我會去嗰度(現場)執。」文宣主題林林總總,包括Pepe改圖、批評警察、不分化不割席、具政治隱喻的漫畫,也有相信出自年長示威者的手寫文宣。

這幅6月9日倫敦反送中遊行的橫額,是黎的琛友人幫忙收集。

大型文宣最難收集,圖中的橫額要摺叠起來存放,字迹因磨擦而化開。

鍾情具港特色文宣

第一次出動,黎的琛只敢收集別人派發的文宣,還蹲在垃圾桶旁,「人哋掉一張(文宣),我執起一張」,不少人覺得他鬼祟怪異。初時他會留意市民手持或貼在身上的文宣,漸漸變得主動,「佢(遊行人士)手上拎住一個無見過嘅,就問佢攞,但有時可能佢唔好意思,話出晒汗、搞到濕濕立立咁樣。」黎的琛笑言不會介意,例如8.19民陣170萬人遊行當日,港島區下着滂沱大雨,翌日他由炮台山走到金鐘,收集到一堆濕了再乾、滿佈水印的文宣,「我唔介意爛咗、濕咗,咁樣先反映佢係真實。」

黎的琛每天帶着F4大小的分層文件夾、幾本簿、大垃圾膠袋外出,「當運動繼續,你唔會想見到張嘢(文宣)但miss咗佢」,久而久之,新的、舊的朋友也會幫助他收集文宣,目前有10多位義工。黎最喜歡有香港特色的文宣,例如符咒、溪錢,也喜歡容易保存的貼紙。收集難度最高的是大型文宣,例如用索帶拴在天橋、欄杆的橫額,「無鉸剪就用鎖匙(割開索帶),但人哋睇就覺得好可疑。」

黎的琛也會盡量在警方清場、衝突爆發前收集文宣,「一來係細膽,同埋要安安全全、完完整整攞返走(文宣)」。2014年,黎的琛在金鐘被捕,他坦言不想再面對拘捕,然而每次走到現場,他都不禁反思,「會質疑自己喺運動上角色係乜?好幾年前俾人拉過,當時企到最前,都係公民頭盔加一個口罩,𠵱家企到後面都戴住個6900(防毒面罩型號)。」他自責變得懦弱,「好多人話,大家扮演唔同角色,我自己覺得都唔係真嘅,如果真係每人扮演唔同角色,咁12歲學生應係扮演學生,佢唔需要出嚟……但開咗個頭(收集文宣),都會做落去。」

目前收集到的大部份文宣,黎的琛都存放家中,小心翼翼放入膠文件袋,避免再弄濕或磨損,再按日子分類。下一步,他想做個文宣品目錄,但現在還沒有時間。收集過程中,黎的琛跟這個抗爭時代及許多無名氏連結起來,是他最為享受的一環,「現場戴口罩,網上用無名account,體現嘅係無私精神,雖然唔會知對方係邊個,但會互相扶持,互相加油。」

盼在港及海外展出

紙本損耗、折舊快,有些文宣已發了霉,黎的琛希望找到合適地方保存,長遠也想在香港及海外展出,「香港呢個社會,要將一啲嘢wipe out from我哋個腦,其實好簡單,例如某報紙竟然話係PTU救熄八仙嶺大火;2003年(沙士)唔關大陸事;六七暴動,成個government archive只得30分鐘短片。」因此,黎的琛盡力收集不同光譜、訴求的文宣,「例如有人好認同血債票償,有一啲人好唔認同」,好好保存、仔細紀錄,才能保留最完整的真相,「希望令到人有朝一日再見到文宣時,可以知道當時大家嘅mentality係點,以點樣嘅心情去參與呢個運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