例行的剖腹手術,開始時把腹部的皮膚、筋膜、肌肉和腹膜一層一層切開,手術完成前也是把上述的組織縫合起來。但偶爾有些情況,卻令醫生無法把切口縫上。
腹內嚴重的炎症,可導致腸臟充血和水腫。搶救休克及大出血病人時的大量靜脈輸液,其中一部份液體滲到腸臟的組織引起水腫。腸臟和周邊組織的水腫超過了腹腔的容量,縫合腹腔就會有困難。此時若果「霸王硬上弓」用暴力強行縫合肚皮,腹內的壓力增加,形成所謂「腹部腔室症候群」(Abdominal Compartment Syndrome)。腎臟受到壓迫,影響尿液的排出,造成急性腎衰竭。大靜脈受壓,血流受阻,血壓降低。腹腔的壓力影響橫膈膜的活動,呼吸不暢順。腸臟的血流也因腹內的壓力而減少,引起缺血性壞死。換言之,全身的器官功能都衰竭,性命懸於一線。
釜底抽薪的辦法,是暫不把肚皮縫上,待消腫以後才處理。把腸臟暴露於外,是駭人聽聞,護理工夫也極富挑戰。小腸極其脆弱,若再次受傷而引起滲漏,消化液侵蝕周邊的組織,更是難於收拾。哥倫比亞的Borraez醫生提倡以無菌膠袋縫在肚皮上保護小腸,美其名為波哥大袋(Bogota bag),其實只是把一個膀胱沖洗液的袋子剪開應用而已。近年更有能加上負壓的系統,可以吸收腸胃組織中多餘的液體,令腸臟更快消腫。
鍾尚志教授
想輕輕鬆鬆健康啲,記住留意健康蘋台
http://health.appledaily.com.h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