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鄭政府殺人之後才撤回修例,大抵要等到滅了港才展開獨立調查,自己香港美國救,據報一批美國人持有清政府發行的債券,或向中國政府追討超過一萬億美元,中共作為中國主權唯一繼承者責無旁貸。若說滿清所作所為跟中共無關,那麼當年香港從清政府手上割讓給英國,1997年為何歸還給中共?
學者楊慧儀在訪問中談到香港人是不是漢人,中共又是不是我們的祖國,不約而同說:「當年香港是由清朝、清帝國割讓給英國,當英國退還香港的時候應該還給誰?其實清朝之後還出現了中華民國,現在中華民國仍在,應該還給誰?哪個是我們的祖國?」
大清留下了皇族後人,香港就有個薙髮穿清裝的愛新覺羅州棠,楊教授建議:「交還給他吧,是否要找他做特首?」下次港澳辦開記者會不妨說明白,當局準備欠債還錢,抑或承認九七年接錯貨。
撰文:黃啟發
攝影:攝影組
愛因斯坦想出E=mc²公式,但即使他穢土轉生,也說不準香港人是否=漢人。浸會大學繙譯、傳譯及跨文化研究系副教授楊慧儀指出,不管哪民族都沒有純人種,例如古代南越國版圖覆蓋如今港澳、海南、廣東廣西及部份東南亞,所謂嶺南文化就在這裏發生,她說:「被漢武帝滅了之後更加多中原人移民到這個所謂嶺南地區,令人種更加複雜。其實你看見香港女孩子那種纖瘦,跟越南女孩子身形很相似。」
我們卻不是高頭大馬山東豹,楊教授解釋:「現在有DNA,所有科學家都說沒有一個人種是純種,現在我們所說的北方中國人很多有蒙古人血統。有科學家出了研究,現在世上成年男性,每二百個就有一個有成吉思汗的DNA。」她強調國界是人為、隨時可以改變的現象,人種卻是長期、連續的結果,反問:「香港人有幾多%是所謂中國血統,我們是否跟越南、東南亞其他民族DNA比較相似?而中國血統是否有很多蒙古血統在內,如果他們很多人有蒙古血統,中國是不是應該屬於蒙古?」
回到正題,香港人是不是漢人?她說:「首先我不知道甚麼是漢人,漢人的成份、DNA是甚麼?它是一個文化概念還是血統概念?血統概念的話怎樣界定?65%某種血統算是漢人,64%便不算?如果漢人是一個文化概念,香港人喝奶茶、英國茶,我們喝法國酒,不喝長城牌紅酒,去到哪一點你劃一條線,我們不再是漢文化?」
還有語言概念,有人認為香港人講的廣東話是方言,普通話則是語言,當中有從屬關係,有語言學家卻指廣東話與普通話,比起西班牙文與葡萄牙文的分別更大,「韓文、日文與漢語、中文也有關係,甚麼情況是同一種語言,甚麼情況不是?難道我們說韓文、日文都是中文的方言?不成立吧!」
人權文化 比民族更重要
楊教授的丈夫是英國出生的愛爾蘭人,傳統愛爾蘭文有別於英文,英格蘭人卻聽得明白,這才是方言,她反問:「你聽得懂上海話嗎?我就聽不懂上海話了;我聽懂湖北話嗎?一句都聽不明白。」曾幾何時英國殖民愛爾蘭,禁止當地人使用愛爾蘭文;未經證實的消息指近年新疆某些地方禁用維吾爾語教學。原來中、英一樣侵犯人權,只是英國佬早已進步,中共則落後人家幾百年而已。
楊慧儀是新疆問題專家,之前香港沒有人理會新疆,反修例引發運動後大家發現兩地同病相憐,紛紛找上她。有人說維吾爾人面目跟漢人完全不同,香港人卻是漢人口面,她說:「我的確覺得中疆關係、中港關係不同,但不在於人種,日本人、越南人也是黃皮膚黑頭髮,難道大家都回歸祖國,為之中國嗎?」漢人概念當然始於漢朝之後,如此說來漢朝之前三皇五帝唐虞夏商周秦都不是漢人,那麼漢朝之後的我們是否漢人、漢族究竟有幾重要?畢竟漢滿蒙回藏各自是不是民族也有疑問。
「反而我覺得是不是民族未必很重要,人權更重要,地域、文化自治更加重要。現在政治現實將地域作為社群單位,譬如這個地方叫香港,這個地方叫新疆,當這些人有足夠的自治空間,生活上實踐他們的文化與價值觀的空間,民主、人權得以保障,其實民族這概念不重要。我們看見歷史上任何所謂民族衝突、宗教衝突,由十字軍說到現在,其實背後都是經濟掠奪,你要別人的地、金、礦、石油,表面上用盡一切民族、宗教、文化的藉口去掩飾經濟掠奪。」
漢人、唐人稱呼來自中國兩個最興盛的朝代,楊教授提醒讀者,漢朝打開絲綢之路,眼界離開中原;唐朝皇族有鮮卑血統,詩人李白也很可能有一半突厥血統,「整個唐文化、漢文化是混雜的文化,中國最絢爛的兩個文化朝代,就是因為中國文化夠開放,能夠容納其他文化,不需要文化統一,因此綻放。為甚麼今日還自稱唐人、漢人?因為當時勁,勁在哪裏?勁不在於單純保守,勁在開放包容混雜。」
可是有些人就是迷信統一,一名回族朋友跟她說,上天給中共一手好牌,全國56個民族,當中新疆面向中亞,西藏面向南亞,還有兩個特區,「一張咁好嘅牌佢打得咁爛,畀你食混一色,你係都要食清一色,仲要食唔出!」疆藏前車,香港之鑑,三地都與中國融合不到,楊教授說:「新疆是一個,Tibet(西藏)是一個,香港很可能是下一個。我們看新疆看西藏現在這麼慘,香港要在他們的經驗裏面學到甚麼?香港人必須要好好教育下一代,對世界保持開放。」
散得開心 體現高度文明
新疆面對突厥、中亞,但嚴密控制下得不到突厥、中亞文化的養份,「香港絕對有這個危機,在於我們經常自稱中華民族一分子,做生意是做中國生意,今日自由行不來就嚇到鼻哥窿無肉,但香港為甚麼一定要完全依靠中國?」97年亞洲金融風暴之後港人搶着做中國生意,「香港人與中國人做生意,怎做得過中國人與中國人做生意?所以香港的出路一定是向國際打開,包括心胸、語文,尤其是價值觀。」
楊慧儀夫家的故事未說完:「後來英國與愛爾蘭和平分手,現在蘇格蘭也講分手,歐洲也可以和英國和平分手,所以國界、政治實體是不斷流動的概念。合則來不合則分,來得好,散得開心其實是一種藝術,也是文明很高的體現。」她說的是全世界,絕非針對中國,反而中國偉大領袖毛澤東曾經提出建立湖南蘇維埃共和國;辛亥革命之後粵軍總司令陳炯明也提出成立聯邦,請當局問米譴責兩位。
中國本身也是不穩定的政治概念,最近有歷史學家質疑,如果蒙古殖民者建立的元朝也算中國,大英帝國是不是印度一個朝代?「即使甚麼都不管,總之我們接納現在主流歷史觀,中國就是中國,你生為中國人就要愛中國,那麼我生於伊利沙伯醫院就要熱愛伊利沙伯醫院嗎?所謂祖國概念,有沒有『祖醫院』概念?」同一道理生於旺角就要依戀旺角,「旺角就是我的『祖角』嗎,我能不能夠搬去北角?我從旺角搬去北角之後,我是旺角人還是北角人?我是不是成了『旺奸』?」
中西融滙 追求普世價值
性情中人有個悲情童年,楊慧儀是家中第三千金,渴望兒子的父母以她為憾,爸爸向人介紹:「這是我的假兒子!」性別身份認同之路坎坷,在外邊不是媽媽帶她去女廁,竟是爸爸帶入男廁,小女孩如到雀仔街,「我11歲之前甚麼都見過,甚麼性教育都得到,11歲之後才知道我可能不是男性。」她說:「讀書時媽媽叫我小心變態佬,我說有甚麼未見過?」
渴望取悅父母,演活男角,直至37、38歲才真正蓄起長髮,40歲後才喜歡穿裙,「現在每逢不是很有confidence的場合我便穿着西裝,結領帶,這才是最舒服的自己。」別看她長得年輕,年屆50了;別看她長得標緻,自言體內有個維吾爾大漢,先後兩個男友離開她後立刻轉「基」,「跟我拍拖之後變了基佬,和我分手之後立即跟男人一起。第一次姊姊跟我說:『你真慘!』第二次姊姊跟我說:『你是否應該反省一下自己?』」
生於中西文化夾縫,其母是修女收養的孤兒,成了虔誠天主教徒,因此這家人過聖誕節、復活節、四旬期,中秋卻從不做節;爸爸則出身台灣大學,看京劇,畫國畫。好女兒入讀港大英文系,卻在中文系修讀繙譯,老師黃兆傑又用英文教漢學。後來楊慧儀嫁給老外,還要是英國出生的愛爾蘭人,文化衝擊一脈相承。
「我們讀歐洲文學、英國文學,但是我們早上起床望着鏡子,便知道不是英國人。」內地人批評香港人不中不西,有苦自知,其實我們中西合璧,有福自知,「那種自由感令我心理上有一種祥和,令我開放地接受一切事物,追求自由公義平等人權等普世價值,令我作為一個人更圓滿,而不是我沒有一個祖國有所欠缺。」